製作自己的排灣族口笛 屏大原專班開課非原民生也來學習
屏大原住民專班培育原民音樂人才,帶領學生製作屬於自己的排灣族單管口笛,並學習吹奏。(記者羅欣貞攝)
〔記者羅欣貞/屏東報導〕國立屏東大學原住民專班自2020年起獲原住民族委員會音樂產業人才培育計畫經費補助,開設「原住民族音樂製作與應用學分學程」,邀請業師及該校音樂系專任教師授課,期盼建立一套兼具專業技術與文化底蘊的原住民族音樂產業人才培育方法與模式,本學期的排灣族單管口笛製作與吹奏課,就吸引許多非原民生學習。
屏大原住民專班表示,原住民族音樂製作與應用學分學程,在課程方向規劃文化基礎、原住民族音樂及音樂製作等三大領域。修習學分學程的學生需修畢至少20學分,才能核發學分學程證明書。本學期共開設9堂課程,除原住民專班原有的文化相關課程外,還包括原住民族樂舞、音樂軟體應用、在地音樂流程製作與實務、原住民族樂舞展演實務、原住民族數位影片製作及樂器專長指導等課程。
其中,「原住民族樂器製作實務」課程主要以認識台灣原住民族傳統樂器及藝術美學為教學目標,特別邀請羽.擊舞藝術團長慈姆達斯˙達拉巴央蒞臨課堂協作指導,本學期所製作的是「排灣族單管口笛」。
上課時間為每週二下午3點40分至5點30分,學生們利用前9週的時間製作屬於自己的排灣族單管口笛。從竹子的選材、取段、穿孔、試音到最後的吹奏,都由協作講師帶領學生全程參與每一個製作工法,學生們除能夠更加了解排灣族單管口笛的文化內涵,更能透過自己的實際操作感受原住民族樂器的藝術美學。
經過9週的製作,學生們完成了屬於自己的口笛,接下來即進入吹奏的階段,同學們除練習老師給的傳統指定曲「Ljulimai思念」之外,也要嘗試將排灣族單管口笛與其他樂器共同創作,吹奏出全新的樂章,展現在「原住民族音樂製作與應用學分學程」所學。
屏大原專班雖非音樂專業相關的科系,但過去嘗試執行的多項音樂專案計畫,採取理論與實務操作並重的模式,強調貼近部落的文化觀點,以音樂、 聲音為並結合現代科技的技術為媒介,希望能創造原專班學生更多元發展的可能性。該學分學程的開設更完整的提供了壯大及實踐的機會,盼培育出原住民族文化推廣與音樂產業未來的生力大軍。
原專班二年級林柏軒有阿美與排灣族血統,他說,對樂器和音樂製作有興趣因此選課,口笛製作需要有耐心,當初想就來學學看,接觸後發現對此很有興趣,未來有機會盼朝此方向發展。
文創系四年級陳思璇、林晏璇並非原住民,她們表示,大四做畢業展覽,專題跟原民有關,因為接觸排灣族部落文化,想更深入了解,所以選了這堂課,以前純粹聽過,現在不但實際製作、了解原理,還可演奏,覺得很有趣,因為口笛的音比較少,吹奏時常有快速連音,很有挑戰。
經過9週的製作,學生們完成了口笛,進入吹奏的學習階段。(記者羅欣貞攝)
原專班學生林柏軒吹奏單管口笛。(記者羅欣貞攝)
文創系四年級陳思璇(左)、林晏璇(右)學習製作口笛與吹奏。(記者羅欣貞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