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醫院開刀房有「這特色」! 因應中國武力威嚇⋯⋯衛福部提對策
![圖為嘉基複合式手術房展示圖,與本新聞無關。(嘉基提供) 圖為嘉基複合式手術房展示圖,與本新聞無關。(嘉基提供)](https://img.ltn.com.tw/Upload/news/600/2023/05/03/4290287_1_1.jpg)
圖為嘉基複合式手術房展示圖,與本新聞無關。(嘉基提供)
〔記者楊丞彧/台北報導〕中國對台武力威嚇行動日趨升級,造成台海局勢緊張,全球高度關注並警告中國勿輕舉妄動,我國也著手研擬應變方案。民進黨立委林靜儀提到,我國醫院的開刀房因感染控管考量,多數都設置在2樓以上樓層。若中國犯台時,是否有地下室緊急手術室之規劃?衛生福利部長薛瑞元回應,對於新建醫院會有這樣的要求;不過既有醫院是「穿著衣服改衣服」,推動上會比較困難,不過會朝這方向去要求。
林靜儀3日於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質詢時表示,很多國家的政要都很關心,台灣是否有準備應對大型災難或戰爭攻擊的計畫。因此,她不斷觀察我國在緊急救援,或相關醫療系統的部分準備到什麼程度。
林靜儀提到,在她與醫護人員討論時指出,台灣的醫院因感控考量,多數開刀房都設置於2樓以上,這樣空調會比較好處理。然而,在緊急情況下,若仍必須執行某些重要手術,是否需要在某些醫院做地下式緊急手術室之規劃?負擔重要救援業務的醫院,是否有機會做設備上的處理或進行評估?
薛瑞元答詢表示,這部分要一步一步來。對於新設置的醫院,在其規劃過程中,就可以把這點考量進去。如果遇到攻擊之際,就可以快速轉換,將重要設施趕快移往地下室。至於原有醫院部分,因為「穿著衣服改衣服」確實會比較困難,不過衛福部會朝這方面去做要求。
另外,林靜儀也關心戰時醫護人力配置之規劃。就她觀察,現在災難演習時,醫療單位都派去第一線檢傷,檢傷完就後送。然而,後送的前提是,要在原本的後送醫院系統還存在。假設原來的後送醫院系統無法維持現有的資源與準備時,那我們如何準備人力調派,或戰傷醫院的各層級準備?
薛瑞元表示,衛福部現在正在擬定計畫中,有一個原則是,一些專門的戰傷醫院,當然是人醫要召回。但其他部分,比如基層診所、衛生所之醫護人員,衛福部會事先規劃所謂「急救站」,一旦發生狀況時,也不用等通知,醫護人員就直接到那邊去,處理輕傷的部分。
林靜儀追問,目前全民動員之規劃,會有地方衛生所或地方政府,去某些地方照顧第一線緊急輕症民眾,這部分是否先由現有基層診所負責?是否已經著手規劃醫護人員的訓練與排班?
薛瑞元說,在可以的範圍內,衛福部會把急救站與災民收容站設在一起。至於訓練與排班部分,還有待做更細緻的規劃。不過,就醫療人員部分,他們得先知道如果發生狀況要到哪個站報到。但是,還有after-care的問題,因為那邊剛好也是收容所,因此,在那邊被收容的民眾,就可以如同志工一般地互相照顧。因此,在醫療人員處理完之後,就交給民眾去做(after-care)。
林靜儀提到,醫療院所為因應傳染疾病,例如SARS等,就會規劃第一批、第二批支援人力,希望衛福部先就這部分著手規劃。而觀察現在的演習,她認為前面都做得很好,但後面每個都是「後送」,必須考量到屆時可能沒這麼多後送能量,以及後送端的醫護可能未能收到明確指令,要送基層或大醫院等,也仍有待更清楚地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