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七娘媽生 台南「做16歲」轉大人日子

施姓宗祠舉辦傳統「做16歲」傳統科儀,祭品禮數周到。(圖由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

施姓宗祠舉辦傳統「做16歲」傳統科儀,祭品禮數周到。(圖由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提供)

2022/08/04 16:13

〔記者洪瑞琴/台南報導〕今天農曆「七娘媽生」,台南「做16歲」傳統習俗日子,也是南市登錄的市定民俗,台灣臨濮堂施姓大宗祠及家扶基金會合辦傳統禮儀,由宗祠主任委員施燈從擔任主祭,帶領27位屆齡的少年做科儀,一同體驗成年的雀躍與祝福。

傳說七娘媽為保護幼兒的神明,幼兒在16歲之前要受其保護,因此若家中有孩子屆滿16歲時,便於農曆7月7日,即七娘媽生日這一天於家中門口擺設粿品、胭脂水粉與七娘媽亭等祭品,舉辦酬謝祭拜科儀,感謝七娘媽保護小孩平安長大。

祭拜禮過後舉行「出鳥母宮」,即由父母舉起七娘媽亭讓子女俯身穿越儀式,象徵青少年已成長且能獨當一面,最後將七娘媽亭火化為七娘媽增添樓亭,並分贈粿品紅龜給親朋好友與左鄰右舍分享喜悅。

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表示,南市每年有許多廟宇辦理做16歲,如開隆宮、臨水夫人媽廟、安平開臺天后宮等宮廟,近年傳統民俗重獲重視,除團體做16活動之外,也有不少市民家庭承襲做16歲古禮,在家為子女慶賀成年。

南市文化局表示,在傳統禮俗文化逐漸式微的現代社會中,透過長輩的關懷與祝福,使孩子在七夕這一天留下難忘的成長紀錄,分享生命成長的喜悅,也讓子女體認到自己對個人、家庭以及社會應盡的責任,潛移默化良善風俗,更讓傳統文化能繼續於現代生活中維持,延續可貴的無形文化資產。

施姓宗祠舉辦傳統「做16歲」活動,為府城子女慶賀成年。(圖由南市文資處提供)

施姓宗祠舉辦傳統「做16歲」活動,為府城子女慶賀成年。(圖由南市文資處提供)

施姓大宗祠舉舉辦「做16歲」成年禮,家長舉起七娘媽亭,孩子從底下鑽過去,象徵成長「轉大人」。(圖由南市文資處提供)

施姓大宗祠舉舉辦「做16歲」成年禮,家長舉起七娘媽亭,孩子從底下鑽過去,象徵成長「轉大人」。(圖由南市文資處提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2024巴黎奧運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