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一鈞當年為了去馬拉威 寫長信列10點理由說服父母
去馬拉威服外交替代役2年,羅一鈞分享自己的生命受到很大的震撼,也被改變很多,決定他後來走傳染病及防疫之路。(取自青年署臉書)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青年署明起舉辦「志向世界—青年海外和平工作團特展」,今日先邀請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線上分享海外服務經驗。當年為了去馬拉威服外交替代役,羅一鈞說,他寫了一封長信,列出10點理由說服父母。
在馬拉威的2年,給羅一鈞很大的震撼教育,例如台灣不會有缺藥的可能性,但他在當地只有一排抗生素,且要供未來半年使用,卻有一排病人,如何決定要給誰才能救誰,好像在扮演上帝角色。
羅一鈞說,他在23歲從台大醫學院畢業,參加外交部第一屆外交替代役甄選,成功被選入海外醫療團,那時有4個醫療團:馬拉威、查德、布吉納法索和聖多美,都需要有醫療背景的替代役,共有5個人包括連加恩醫師在內被選入,他在馬拉威服役一年10個月,擔任醫師工作和打雜的工作。
馬拉威一開始就卡關?羅一鈞坦言,去馬拉威服役要長時間離開台灣和故鄉花蓮,大學6年雖都在台北生活,但坐火車就可以回花蓮,因此去馬拉威是對自己和家人的震撼教育,第一關就遇到能否成功說服家人同意,當時年紀輕,父母的同意扮演重要的角色,很少人去非洲,對非洲都存有饑荒、戰爭、孤兒等負面印象,現在網路資訊多,大家就會有很多了解,說服家人也是幫助自己做反思和釐清的機會。
羅一鈞說,他那時寫了長信,詳細列出10點,不是因為想去冒險或一時衝動,考量過往經歷沒有可凸顯自己的特質,認為去馬拉威對未來行醫有加分作用,父母後來也很支持,媽媽原以為他有可能去梵諦岡或帛琉,後來知道只能去非洲邦交國家,就有點擔心,同學和師長有支持也有反對,他還被質疑「腦筋壞去」,但他去馬拉威可以見到在台灣見不到的熱帶醫學疾病,可以跟大家證明他有冒險精神且吃苦耐勞,也應允每週寫email報平安和說明在當地的情況,終於獲得祝福展開自我追尋之旅。
羅一鈞表示,在馬拉威的2年醫學、生活、人際關係、異國文化等,對他是震撼教育,例如他只有一排抗生素供未來半年使用,卻有一排病人,如何決定要給誰才能救誰,好像扮演上帝角色。也有孩童患第一型糖尿病,需要天天打胰島素,但很多人家裡沒有冰箱,要挖很深的樹洞來保存胰島素,因此不少孩童因血糖控制差而引發併發症,甚至去世。
羅一鈞在馬拉威關注到傳染病問題,要先控制源頭,讓傳染不會擴散,才不會需要在下游一直接病人,且未必接得住病人,也進而了解醫師的價值,讓他決定未來要走傳染病和防疫之路,走出不一樣的路。
羅一鈞也說,馬拉威的經歷讓他看事情不再先入為主。當地沒有那麼多醫療資源,對臨終病人就自動轉成安寧模式,讓病人可以好好道別,當地人平均壽命39歲,後來他體會到,不是忙著改變他們,反而是自己被改變更多。
青年署明起舉辦「志向世界—青年海外和平工作團特展」,今日先邀請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線上分享海外服務經驗。(取自青年署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