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瞄準銀河系中心黑洞 明年將公布動態影像
質量超過400萬個太陽的黑洞在銀河系的中心,距離地球兩萬六千光年。(Discovery提供)
〔記者簡惠茹/台北報導〕2020年諾貝爾物理獎由黑洞研究學者獲獎,去年中研院天文所加入的EHT跨國團隊拍攝出人類史上第1張黑洞照片,參與研究的台灣天文學者郭政育表示,過去證明黑洞都還是間接證據,直到黑洞照片出爐才有直接證據,預計明年會再發表第二張影像,拍攝的正是這次諾貝爾獎得主觀測的銀河系中心黑洞,且發布影像將為動態呈現。
2020年諾貝爾物理獎於台灣時間今天下午公布得獎人,今年獎項再度頒發給天文研究領域,由黑洞研究學者英國數學物理學家羅傑·潘洛斯(Sir Roger Penrose)、德國天文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Reinhard Genzel)以及美國天文學家安德烈婭·蓋茲(Andrea Mia Ghez)共同獲得。
國立中山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郭政育指出,Penrose 建立黑洞形成理論,而Reinhard Genzel和Andrea Ghez透過觀測,提出2017年以前黑洞存在最強烈的證據,他們以紅外光望遠鏡,清晰拍攝銀河系正中心周圍星球運行,透過星球運行軌跡,推測銀河系中心有一個體積很小、質量非常大的物體存在,這個物體不會發光,質量是太陽質量的400萬倍,位置集中在極小的區域,物理學上可以把這麼大的質量集中在很小的區域,就只有黑洞有可能。
郭政育表示,但是得獎者觀測到的證據還屬於間接證據,直到M87黑洞照片拍攝出來後才出現直接證據,EHT團隊觀測銀河系中央黑洞的照片明年即將出爐,以2017年的數據分析,M87公布的照片幾天時間內不太有變化,比較屬於靜態影像,而銀河系中心的黑洞旁邊光圈變化速度很快,影像處理方法很不一樣。
郭政育表示,EHT團隊明年會公布2個重大研究成果,包含銀河系中心黑洞照片,以及M87黑洞偏振光影像,可以看到黑洞周圍磁場分布。
「事件視界望遠鏡」EHT計畫從2017年展開,目標是透過全球各地眾多電波望遠鏡相連,形成高影像解析度的全球陣列,以特長基線干涉技術(VLBI),觀測星系中的超大質量黑洞,並取得人類史上首張黑洞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