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怡農相挺 吳乃德新書刻劃台灣民族記憶
「台灣民主誕生的故事-《台灣最好的時刻》」新書講座8日在台北舉行,圖為作者吳乃德及兒子吳怡農。(記者方賓照攝)
〔記者楊淳卉/台北報導〕今年是美麗島事件41週年,前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乃德今下午出席「台灣最好的時刻」新書講座,他表示,台灣民主化問題是台灣發展到現在最重要的現象,但台灣民主化如何產生的解釋,一直殘缺不全、互相衝突;此外,台灣認同最近有很大變化,但光有「認同」民主不可能很好發展,對過去歷史的記憶非常重要,他嘗試蒐集關於民族的記憶,盼對未來民主能有幫助。
吳乃德本月發表「台灣最好的時刻」新書,記錄美麗島事件間10年間的台灣民主故事,也收錄運動參與者當時遭刑求自白的相關記述等。今新書講座活動,包括其參選2020立委選舉爆紅的兒子吳怡農,以及當年美麗島事件受刑人、總統府資政姚嘉文,「美麗島雜誌社」社長、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及美麗島雜誌前主編陳忠信也出席。
吳乃德說,台灣民主化問題是台灣發展到現在最重要的現象。他寫這本書有兩個動機,第一,是台灣民主化將近30年,但對台灣民主化如何產生的解釋,一直殘缺不全、互相衝突,因此他試圖回答這個問題。第二,台灣認同最近有很大的變化,若從國族主義角度看,這是從台灣民主化慢慢形成,因此對過去歷史的記憶非常重要,光是「認同」,民主不可能很好發展。因此他嘗試蒐集關於民族記憶,可能對未來民主有些幫助。
吳乃德說,「記憶不是不懂得歷史」,記憶脫離不了歷史,卻不是真正的歷史。民族記憶有幾個特性,第一是非常簡單,第二是有啟發性。民主發展過程中,每個時代都會寫自己時代的歷史記憶,對同一個歷史階段,後面每個世代寫出來都可能不同。
吳乃德表示,雖然那時代他親眼看過一些事件,但個人看得非常有限,這本書能夠完成,是透過很多口述訪談、以及相關著作。部分訪談是20年前完成的,記憶難免會有錯誤,但或多或少反應能那個時代的傾向。
吳乃德也分享,1977年中壢事件後造成黨外人士大量當選,他當時聽聞,在中壢事件晚上,前立委田秋堇當時在南投助選,去投票所看開票,開到一半,有兩位穿中山裝的男子進來,不知道和投票所的主任說什麼,群眾看了群起激憤,大罵「又在做票」,這兩名男子卻轉頭告訴群眾,他們是告訴投票所的主任:「中壢已經發生暴動了,叫他絕對不能做票!」
許信良分享,這本書點出「人的因素」非常重要,當時美麗島雜誌之所以能辦成,起初是姚嘉文一直催促後來的美麗島發行人黃信介辦雜誌,但黃信介不願意,還抱怨「都沒人要下來辦」,且當時已有康寧祥辦的「80年代」雜誌。一次,姚嘉文找他和張俊宏去見黃信介,黃信介對當時被彈劾桃園縣長職務的他說:「許信良,你現在沒事,不然你來辦!」若沒有姚嘉文一直催促,就沒有美麗島雜誌。
許信良也分享,當時呂秀蓮曾寫兩萬字文章要刊登美麗島雜誌,被陳忠信砍到兩千字登出,他出來還出面安撫呂秀蓮。他也開玩笑,美麗島雜誌只辦了四期就如此轟動,就是有陳忠信這樣的執行總編輯,可見人的因素非常重要。
「台灣民主誕生的故事-《台灣最好的時刻》」作者吳乃德。(記者方賓照攝)
「台灣民主誕生的故事-《台灣最好的時刻》」新書講座8日在台北舉行,前考試院長姚嘉文(左起)、作者吳乃德、美麗島雜誌前主編陳忠信、吳乃德兒子吳怡農出席。(記者方賓照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