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公衛學者陳志傑:若未出入高風險區域 口罩可重複使用
台大公衛學院標註,口罩有多個用途,包含醫用、防霾及工業用等類型,其中一般醫用口罩只是保護環境,個人防護力上則以工業用口罩才有用。(記者吳柏軒攝)
〔記者吳柏軒/台北報導〕中國武漢肺炎疫情導致國內引發「搶口罩」等恐慌,但台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所教授陳志傑說,一般醫用口罩只是「保護環境」非「保護個人」,甚至用越久、過濾效力越好,不用天天換,除非進出醫院等高風險場所才要更替。
陳志傑說,人體從咳嗽、打噴嚏到甚至深呼吸,都會排放微粒,而研究定義中將1奈米到100微米的固態或液態微粒稱為「氣膠」,氣膠越小、落地時間越久,如100奈米的氣膠就要花20天才能從150公分處落地,若經飛沫吸入口鼻,就形成飛沫傳染,也是空氣傳染、氣膠傳染。
但陳志傑認為,目前民眾戴的醫用口罩,目的是保護環境,只有高階的工業用口罩才能保護配戴者,如N95等,但目前國內並沒有社區群聚感染,一般日常生活是在「低風險」場所,理論上不需要戴口罩,只有第一線醫護人員要接觸病患,才需要高規格的口罩。
陳志傑說,台灣應學美國,建立「呼吸防護計畫」,防止配戴後的負面效應,甚至要做各類口罩的「密合度測試」,舉例雖然N95口罩可過濾95%的空氣微粒,但只要鼻樑與下巴處沒有密合,就等同破功,呼籲政府要幫醫護人員檢驗,並做好教育訓練。
陳志傑還說,他過去在SARS期間,只用過1個口罩,因為口罩用越久,其吸附更多顆粒,過濾效力會更好,只是會更難呼吸,民眾其實如果是出入一般場所,口罩不用天天換,除非出入醫院等有高風險的環境,或不能呼吸了才要更替。
相關新聞請見︰
武漢肺炎懶人包》傳染途徑、預防措施看這裡
「武漢肺炎專區」請點此,更多相關訊息,帶您第一手掌握。
台灣大學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所教授陳志傑說,一般醫用口罩只是「保護環境」非保護個人,甚至用越久,過濾效力越好,不用天天換,除非進出醫院等高風險場所才要更替。(記者吳柏軒攝)
台大公衛學生示範PAPR動力空氣濾淨式呼吸防護用具,過去SARS期間,前台北市衛生局長邱淑媞曾經戴過。(記者吳柏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