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研究首度發現黑潮「千層糕」 有助提升氣候長期預報準確度
台大海洋所長詹森(右2)研究發現黑潮千層糕狀水文結構。(記者簡惠茹攝)
〔記者簡惠茹/台北報導〕台灣大學海洋研究所長詹森團隊使用全台第一具水下滑翔機Seaglider,首度觀測到台灣東部黑潮「千層糕狀」水文結構,詹森指出,將有助於改善氣候模擬模式的動力過程,對提升氣候變遷長期預報準確度也具有潛力,研究結果今年8月登上國際期刊Nature系列的Scientific Reports。
詹森指出,在科技部支持下,水下滑翔機從2016年購入後,當年12月到2017年3月在台灣東部海域黑潮區進行三角形側線量測,紀錄溫度、鹽度、螢光、溶氧和後散射,後來被漁船回收,觀測總天數87天,下潛次數434次,總航程數2095公里,透過人造衛星通訊就能操控。
詹森表示,水下滑翔機的水平掃描次數跟研究船同範圍相比,可以高達100次,研究船則是8到10次,因此滑翔機可以得到更佳的解析度,透過高解析度資料,團隊發現花東外海黑潮層下「千層糕」狀的水文結構,徹底顛覆40到50年科學界對黑潮水文是穩定洋流的刻板印象。
千層糕狀來自溫度和鹽度的擴散係數不同,詹森指出,研究發現,黑潮區兩個溫度和鹽度不同的水團相遇時,不是立即混合成新水團,而是水團界面上會出現擾動,雙方會互相入侵對方地盤,經過複雜的雙擴散過程,出現兩股水團上下交疊的水文結構,每層水平長度從10到100公里不等,厚度則是大約50公尺。
詹森表示,此研究將有助於改善對氣變遷模擬模式,尤其對於動力機制會有幫助,這次的觀測成果更促成台大海研所團隊獲邀加入全球海洋邊界流觀測網計畫,該計畫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的海洋及海洋氣象聯合技術委員會推動,台灣負責台灣東邊黑潮永續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