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洋汙染Say No!潛水美女垃圾捆身成「受傷的人魚」

「美人魚潛水」是近年國外興起的水中運動,藉由身體律動及穿著「魚蹼」,化身成一隻人魚。(楊心元提供)
〔記者林佳儒/基隆報導〕經典動畫《小美人魚》主角愛麗兒擺盪美麗的尾巴,在海洋中優游,成為許多人憧憬的畫面,基隆海科館內,日前也出現一群美麗的人魚,在水中展現優美的姿態,獲得民眾熱烈的迴響,這些人魚來自「人魚心-台灣人魚藝術學院」,由一群熱愛海洋的自由潛水教練及學員們所組成。
「美人魚潛水」是近年國外興起的水中運動,藉由身體律動及穿著「魚蹼」,化身成一隻人魚,創辦人楊心元從小就對人魚童話深深著迷,她笑說:「小時後我就覺得自己是美人魚!我爸說我一丟到水裡就會游泳。」玩了水肺潛水20多年後,她在一次「人魚體驗」課程中,更確定想成為人魚的夢想,創辦學院後,深入研究「自由潛水」與「單蹼」相關課程,現在她也是台灣單蹼動態平潛紀錄保持人,一口氣可以游到150公尺。
人魚潛水與自由潛水技巧相似,都是以一口氣的方式下水,但相較於有長蛙鞋的輔助,人魚潛水套上魚尾後,等同將雙腳綁住,學員周睿辰說:「它是靠韻律在擺動腰背,剛接觸人魚潛水,核心力不足練完腰都很痠。」雖然具有挑戰性,卻不減學員想一圓人魚夢的熱忱,也有越來越多男性參與,學員蕭士龍在一次小琉球潛旅接觸到人魚潛水,令他相當驚艷,他說:「除了跟朋友拍出很美的照片,人魚之姿比自由潛水更親近魚跟大自然。」
這次在海科館展演的重要任務,也是要倡導「海洋環保」觀念,基隆潮境公園過去是垃圾掩埋場,楊心元曾經參加海科館辦的水肺潛水「淨海活動」,背著氣瓶撿垃圾,她感慨:「看到海底的垃圾非常多,讓我想到或許可以做點什麼。」這次受邀演出,她馬上聯想到,將「人魚潛水」表演結合「海洋環保」,倡導民眾保護海洋從「源頭」做起。
團隊設計一本可以在水中翻閱的書本,黏貼含有塑膠成份的的吸管、蛋糕叉、棉花棒、牙線棒,也貼上環保餐具等替代用品,楊心元穿上特別準備的骷髏魚尾,將垃圾綑綁在身上,看起來就像是一隻「受傷的人魚」,獨特的表演型態成功吸引民眾眼光,父母帶著小孩來欣賞美麗的人魚,也趁機做機會教育,楊心元說:「接下來會繼續分享人魚潛水以及海洋環保觀念,這是我們的長遠目標!」

人魚心-台灣人魚藝術學院,由一群自由潛水教練及學員們組成,圖為創辦人楊心元介紹自製的環保書。(記者余家緯攝)

台灣人魚藝術學院近日首次受邀到基隆海科館展演,學員優美的人魚之姿吸引民眾目光。(記者林佳儒攝)

民眾保護海洋從「源頭」做起,少用塑膠製品,多自備環保餐具。(楊心元提供)

楊心元穿上「骷髏人魚」尾巴,將會汙染海洋的垃圾綑綁在身上,看起來就像是一隻「受傷的人魚」。(記者林佳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