鷄籠中元劇《潮海渡》 演繹台灣多元族群和解共生
基隆市文化局與前太陽劇團主角舞者張逸軍合作,依照鷄籠中元祭165年的歷史,打造全新當代馬戲舞劇《潮海渡》。(基隆市政府提供)
〔記者林欣漢/基隆報導〕基隆市文化局與前太陽劇團主角舞者張逸軍合作,依照鷄籠中元祭165年的歷史,打造全新當代馬戲舞劇《潮海渡》,演述先民們為求生存橫渡黑水溝、到為爭取資源而漳泉械鬥、再到族群融合共榮台灣波瀾壯闊的百年史。前基隆市文化局長馬嫻育就誇讚說:「台灣若有一天辦奧運,《潮海渡》可能就是最棒的開幕雛形!」
基隆市長林右昌今天下午到文化中心演藝廳觀賞最後一場演出,林右昌說,《潮海渡》是特別為基隆編寫的一齣中元劇,演出這3天以來,不僅獲得基隆市民熱烈迴響,連大台北地區很多民眾都特別遠道來欣賞,《潮海渡》演述漳泉先民在基隆落地生根,因文化差異衍生械鬥、最後和解共生,劇情與在地文化歷史有強烈連結,非常高興看到很多家長帶著小朋友一起來觀賞,一起來瞭解基隆以及台灣更深刻的文化內涵。
馬嫻育也說,基隆《潮海渡》是她看過能把台灣「渡海史」演得最好的演出,不只是講中元祭,在生死的象徵上,它表現得很明亮、不恐怖、不悶,而且還有一點時尚。中正國中只是派出一年級的學生扯鈴就夠厲害,以前中元祭日本貴賓每次看到扯鈴橋段,都為之瘋狂,歐巴桑、歐吉桑一直sugoi, Augean,他們看得懂螢火蟲的靈魂暗示,我們的扯鈴又是螢光的,台灣小朋友又漂亮可愛,簡直完全擄獲人心。
馬嫻育說,這次又加入雷成壇第五代、第六代演出,以及鄭桑溪老師的攝影作品,那個唐山阿媽的黑白照片一放出來,整個時間感加入就真的變4D了!真的好看!真的呼籲台北文化界人士來基隆看一下,你們以後缺特殊文化陣頭時用得到的!
馬嫻育說,她特別喜歡女舞者垂墜狂舞那幕,人間修行不易,看著看著我哭了!舞台道具正反三角形的象徵用得真好,硬的鐵架到軟的布幔,一下變成墳、帆和山,記憶皺摺被不斷撐開、扭轉。抽象但人味很足,舞劇但非無聲。
文化局指出,鷄籠中元祭傳承了百年來,台灣人對於不同族群、不同人種、不同位階、不同國籍生靈的悲憫與敬意,而在歷史的洪流中、在潮水的洗鍊中、在擺渡的人間裡,基隆的海域接納了五湖四海的人們,也在不同文化、不同認知、不同背景的生活領域、生命認知、信仰中,衝撞了許多的歷史記憶與歷史刻痕,舉凡人與大海的衝撞、人與土地的衝撞、人與環境的衝撞、人與自然的衝撞、人與人的衝撞,這一切都是台灣這片土地、基隆這片山城的歷史面貌,亦是我們在歷史中的容顏。
鷄籠中元劇《潮海渡》演繹台灣多元族群的和解共生。(基隆市政府提供)
《潮海渡》吸引大小朋友一起來觀賞,座無虛席。(基隆市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