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病》高材生留學成幻聽「應思聰」…前5年是黃金治療期
台灣精神醫學會呼籲,思覺失調症要穩定治療,社會要友善協助他們回歸社區。(記者羅碧攝)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68歲的瑪麗(化名)是政大畢業高材生,曾在進口業擔任秘書一職,全英文與客戶溝通不是問題,但26歲到德國留學後,開始出現幻聽症狀,忍痛放棄學業回台就醫,確診為思覺失調症,如今經過治療,可將幻聽當成朋友,每天寫書法、讀聖經,並照常從事接待外賓的任務,與一般人並沒有不同。
在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劇中人物應思聰罹患思覺失調症,讓不少民眾認識這類精神疾病,粗估全台近20萬人罹病。台灣精神醫學會秘書長張家銘表示,思覺失調症是腦部疾病,主要是「思考」與「知覺」功能失調,時常會出現幻聽、妄想、社交退縮等症狀。
張家銘指出,思覺失調症如同高血壓、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病,穩定治療、規律用藥格外重要,穩定的體內藥效濃度有助於控制病況、維持功能,有利於患者回歸社區,但研究發現,不到6成病人出院後第1個月有回診拿藥,僅4成5持續治療1個月以上,顯示對於正確治療觀念不足。
如同病友丁丁罹病初期不想吃藥、偷偷把藥吐掉,結果1週後馬上復發、惡化,小鬼的聲音繚繞耳邊、朋友的人頭像及其他視幻覺不斷出現,變得眼神渙散、無法集中精神;病友小成在治療初期也曾經自行停藥,復發後導致病症加劇,幻聽、妄想日夜叨擾,更加心生恐懼,所幸2人經過調適,已經學會與疾病共處、按時用藥,目前病況控制穩定。
張家銘強調,思覺失調症病發後的前5年為黃金治療期,若此時可維持穩定治療,能使大腦保持基本的運作與功能,但任意停止治療,復發風險將是穩定治療者的5倍,更恐導致腦部出現不可逆的損傷惡化,無法回復原本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