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鵝鑾鼻考古熱 靈媒:國境之南「古早」好多人不滿被打擾

墾丁遺址1930年就發現。(記者蔡宗憲翻攝)

墾丁遺址1930年就發現。(記者蔡宗憲翻攝)

2019/03/05 08:15

〔記者蔡宗憲/屏東報導〕2017年動工的鵝鑾鼻公園停車場及賣店改建工程,去年底因為挖到骸骨,工程依「文資法」喊停,原本深埋土中的遠古史跡,再次躍上現代舞台,不僅當地靈媒繪聲繪影「祂們不滿被打擾」,當地資深解說員也談到,當年探勘出70處遺址時,確實謠傳學者因驚動石棺發生意外,老一輩居民都對這些遺址相當敬畏,也因此發現國境之南「古早」住好多人。

鵝鑾鼻賣店工程去年底在基地挖到人類鎖骨、頭骨和石棺殘骸,屬於鵝鑾鼻第2遺址範圍,依文資法規定向縣府文資所報備後停工,但石棺勾起居民的早年考古記憶,更傳言附近小廟是因為曾有工程人員挖掘導致生病所蓋,當地日前更罕見為「史前人類」辦法會。

70處史前遺址停工 民疑「無形力量」阻擋

賣店工程周邊屬鵝鑾鼻第2遺址範圍,早在一九八○年代就作過地毯式調查,包括整個鵝鑾鼻公園停車場及內部步道,步道上甚至還有六千年歷史的「又一村」遺址,包括恆春半島其他史前遺址總共登錄遺址計70處,「挖到原知的遺址卻停工探勘一年」,也引發當地居民不解及議論是否有「無形力量影響」。

關於史前遺跡的傳說,還有30多年前,兩名探勘恆春半島遺址的學者,首次發現發現石棺後,一名突然發生重大車禍不治,另一人則莫名怪病辭世,也因此至西元兩千年墾管處才進行第二次的考古研究。

恆春半島的史前遺址,早在1930年就被日本學者在石牛溪畔發現「墾丁遺址」,也是台灣考古學研究第一個經由正式且具規模發掘的遺址,1956年,台26線在鵝鑾鼻開路時挖出石棺(鵝鑾鼻第一史前遺址);1981年觀光局在鵝鑾鼻規劃礁林公園,鋪設石板步道時發現了鵝鑾鼻第二史前遺址。

恆春半島「天龍國」現身 距今6500年

墾管處1984年設立後,陸續進行兩次大規模調查,總共在恆春半島四鄉鎮登錄遺址計70處,其中,鵝鑾鼻岬角周邊除了有高達四個文化相,最久達六千五百年歷史的「第一史前文化相」,也是半島上史前遺址最密集之處,堪稱當時恆春半島的「天龍國」。

墾管處資深解說員林瓊瑤表示,鵝鑾鼻地區屬隆起珊瑚礁地形,從整體環境看,當地礁岩背風隱閉,珊瑚礁岩縫間可見淡水伏流,是史前人類重要淡水來源;而海岸近在咫尺,便於拾貝捕魚,優質「生活機能」,因此成為遠古人類選擇的安身立命之所。

恆春半島大規模的遺址,如今因為鵝鑾鼻賣店工程重新引發外界好奇,也納悶為何沒有化作觀光資源,林瓊瑤等資深解說員則認為,早年經濟開發大於一切,如今民眾思維或許有所不同,但如沒有專業保存設備及考古技術,遺址作為停車場或草坪等低度開發區也是選擇,未來政府有其他規劃,或許能讓這些珍貴遺址以不同的面貌重現,目前墾管處遊客中心有不少當年學者研究的考古成果及物件,民眾都能前往了解「遠古墾丁人」的生活。

搶救鵝鑾鼻遠古遺跡 墾管處:學者擬千萬預算計劃

對於史前遺跡的諸多鄉野傳言,墾管處表示,解說員們前往山區或石板屋等遺跡解說時,也會抱持敬畏的心情默禱才進入,但許多關於石棺及遺跡的傳言都可能只是巧合,不必過度揣測,至於賣店遺跡的鑽探,目前已經請學者擬定耗資千萬的「搶救挖掘計畫」,送文資所審議後,最快五月份就會挖掘,停工時程不會延後。

鵝鑾鼻賣店工程掀起恆春半島史前遺址討論。(記者蔡宗憲攝)

鵝鑾鼻賣店工程掀起恆春半島史前遺址討論。(記者蔡宗憲攝)

墾管處遊客中心有許多史前遺址的物件。(記者蔡宗憲攝)

墾管處遊客中心有許多史前遺址的物件。(記者蔡宗憲攝)

鵝鑾鼻岬角曾是史前人類最愛的居住地。(記者蔡宗憲攝)

鵝鑾鼻岬角曾是史前人類最愛的居住地。(記者蔡宗憲攝)

鵝鑾鼻史前遺址當年挖掘狀況。(記者蔡宗憲翻攝)

鵝鑾鼻史前遺址當年挖掘狀況。(記者蔡宗憲翻攝)

恆春半島各史前遺址挖出不少石棺,也衍生許多傳說。(記者蔡宗憲翻攝)

恆春半島各史前遺址挖出不少石棺,也衍生許多傳說。(記者蔡宗憲翻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