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唯一MIT」中研院士 鄭毓瑜文學魂中展現代情
新科中研院院士鄭毓瑜。(記者羅沛德攝)
〔記者楊綿傑/台北報導〕中研院新科院士鄭毓瑜,是本屆獲選院士中唯一MIT的,她從學士、碩士,一路攻讀到博士,都在台灣大學中文系就讀,自1996年在台大中文系任教至今,曾擔任系主任兼所長,現在則已被借調到科技部擔任人文社會研究司司長,準備實現她的理想抱負。
鄭毓瑜擅長領域為中國詩學、中國文學批評、辭賦學。雖然講話輕柔、渾身散發文學的氣質,但是其實她的內心很現代,特別提倡跨時代及跨領域。研究從六朝、唐宋、晚明清初到近現代等多個時代,在範圍上,她也講究跨領域的發揮,最近就在進行現代科學及語文學彼此的影響及刺激相關研究。
談到當初會踏入學術研究,鄭毓瑜回憶,進大一時,導師就是中研院院士,在導生會時,導師帶他們到中研院,參觀胡適紀念館及墓園,看到墓誌銘時很感動,後來就很努力的念書。當時系上老師都是那個時代跨領域的重要人物,也因此帶給她在學術發展方向上非常深遠的影響。她更舉《倫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形容自己把學術研究當成一生的志業,會樂此不疲地繼續研究下去!
對於女性參與學術研究,鄭毓瑜說,她很希望女性學者的研究也會被看到,其實,目前整個社會、法律都已經有關注到這部分。而她自覺很幸運,有同在學術領域的丈夫,願意幫忙分擔家務的小孩,家人長期的支持,是她可以全心做研究的關鍵。
除了學術研究,鄭毓瑜也鍾情於教學,而且頗受學生好評。許多學生認為,鄭毓瑜總是帶著輕柔的嗓音,與學生分享或批評文學,內容活潑;老師都會準備很多東西,所以學生必須每堂課都得有備而去,才能在跟老師討論過程中獲益良多。也有學生直呼,「本來不喜歡文科的,因這堂課而改觀」,鄭毓瑜的教學不僅風格獨具,還會要求學生拍影片當作業。
鄭毓瑜解釋,因為這是一個多媒體的時代,不可能永遠只用文字,必須有多媒體表現的時代,這樣的用意只是要她們互相幫忙,熟悉這個表達的工具,在時代前進時,為自己、為社會做更好的表達,把社會責任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