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蹦火魚露 古法製作美味揭秘
蹦火魚露利用蹦火仔魚法所捕捉的青鱗魚製成。(記者臺大翔攝)
〔記者吳書緯/新北報導〕新北金山「蹦火仔」捕魚近年來聞名全國,這種魚法是利用磺石加水,產生乙炔瞬間點燃火炬,利用魚類趨光的特性吸引魚群躍出海面以叉手網撈起;因為乙炔點火時會產生巨響,所以被稱為蹦火仔,但每年大家到了金山觀賞蹦火仔魚法後,卻少有人知道捕捉的魚,後來到哪裡了?
蹦火仔捕魚主要所捕捉的魚種是青鱗魚,近年來由於價格關係,大部分被賣至中南部當作飼料使用,不容易在市場或是魚攤上購得,但在新北金山當地,卻有一位高齡90歲的達人謝永坤,依循傳統以青鱗魚製作魚露,讓古早的「調味聖品」得以延續。
金山文史工作者郭慶霖說,在過去農業時代的農村生活普遍困苦,要吃到海鮮的機會少之又少,魚露成為了少數可以吃到海味的機會,而使用魚露又可以作為鹽、醬油的替代品,炒菜、滷肉與蒸魚都可以使用,受到廣泛的歡迎,也因此北海岸漁村流傳了一句諺語「憨人擔番薯換海水」,意指農人拿農產(番薯)跟討海人換魚露(海水),郭慶霖推薦的吃法就是炒番薯時,以魚露代替鹽,使番薯葉吃起來兼具海陸風味。
郭慶霖分析,北海岸魚露的做法有兩種,第一種是過去漁船的動力和冷藏能力均不足,所以捕獲到魚貨後會返航,由漁村的婦女以燒沸的鹽水燙熟上岸的魚貨,避免腐敗並延長可以食用的期限,而燒沸的鹽水燙過了一批又一批的「現撈魚貨」,成了高濃度的魚湯,也就是魚露,但此種製法因為冷凍技術的發達,早已不存於世。
第二種的魚露就是謝永坤的製作方式,他表示自幼家族就已在使用此種製作方式,以蹦火魚法所捕撈的青鱗魚加以發酵過後製成,故名「蹦火魚露」。無論何種製法,與東南亞魚露的差別就在於「氣味」,第一種作法因為沒有經過發酵過程,自然不會有臭味,而第二種製法多了將臭味煮沸的手續,只存魚香。
每年蹦火季從國曆5月初到中秋節左右,當首批青鱗魚上岸時,謝永坤就開始了釀製的過程,因此當初秋來臨時,需要4個月釀製的魚露也陸續完成,根據過往經驗,到隔年蹦火季開始時售鑿,又開始了新一年的製作,周而復始。
蹦火魚露:0911-905-362,新北市金山區磺港路52號(店主年事已高,建議前往購買前先以電話洽詢)
高齡90歲的謝永坤依循古法製作魚露,從事金山文史工作的郭慶霖希望能透過蹦火魚法的復興,吸引更多人關注,讓魚露的好滋味能延續下去。(記者臺大翔攝)
蹦火仔魚法在北海岸流傳百年,在2015年被登錄為新北市文化資產。(圖片提供/郭慶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