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表現指標倒數第7 學者:不能老當成別人的事
國際「氣候變遷表現指標」,台灣倒數第九。(擷取自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Result 2018)
〔記者楊綿傑/台北報導〕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3次締約國大會(UNFCCC COP23)正在德國波昂舉行,「看守德國」(Germanwatch)與歐洲氣候變遷行動聯盟(CAN-Europe)今第10度公佈全球57國「氣候變遷表現指標」(Climate Performance Index)年度評估結果,台灣和去年一樣在後段班,還下滑2個名次,名列第54名、倒數第7。
報告認為,沒有國家值得獲選前3名,所以前3名從缺。因為評估方式改變,除了過去名列前茅的瑞典(第4名)外,立陶宛(第5名)與摩洛哥(第6名)是首度列入最佳3國; 而除了美國因為川普逆轉氣候變遷政策導致下跌外,後段班成員改變有限。至於台灣今年名列第54,與過去相較名次下滑2名,從去年倒數第10名變成倒數第7名。緊追在台灣之後的是哈薩克、美國、澳洲、南韓、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
今年台灣最差的項目落在「每人每年平均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及「每人每年平均能源使用」,排名58、倒數第3;其次為「增溫不超過攝氏兩度」,名列57、倒數第4;「國內氣候變遷政策」則是名列52、倒數第9。不過也有項目表現稍微好一些,「再生能源發展趨勢」是排名22、「國際氣候變遷政策」則為第27名。
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徐光蓉指出,台灣因為缺乏國際參與空間,一方面消極看待國際公約,另方面又十分在意國際社會對台灣的觀感,每年一度的「氣候變遷表現指標」評比也受到不少關注,但這些關心沒能轉化成行動,台灣多數人認知到氣候正在改變,卻總認為這是發生其他人身上、單純的環境保護議題。
徐光蓉說,上週看守德國才公布「全球氣候風險評估」報告,去年的數度風災, 讓台灣一舉躍升至2016年全球風險最高第7名,台灣不僅是製造氣候變遷的主要元兇,更隨時可能成為氣候變遷的受害者,因此面對「氣候變遷表現指標」的評估報告,不該只試圖辯解,更應該設法動員整個社會,積極進行台灣的能源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