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不搶救!台灣糖業遺址與文化資產將消失殆盡
曾吉賢認為,烏樹林目前遭遇的困境,也是溪湖、蒜頭、新營,甚至是月眉糖廠共同的問題,就是沒有明確的上位計畫,再多的建議與改善意見都是多餘!(圖擷取自臉書)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曾經遊客如織的台南烏樹林鐵道園區,最近面臨火車司機斷層問題、欠缺經費修理保存的珍貴車輛,以及遊客人數銳減等問題,一手催生此園區的的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媒體中心主任曾吉賢認為,烏樹林目前遭遇的困境,也是溪湖、蒜頭、新營,甚至是月眉糖廠共同的問題,就是沒有明確的上位計畫,再多的建議與改善意見都是多餘!
曾吉賢強調,能解決問題的是經濟部與文化部,以及能否跨部會組成一糖業文化資產工作平台,拉高糖業文化保存與再現的問題。他最大的疑問則是:「為何我們的政府部門,能一直坐視台灣各地的糖業工業遺址與文化資產如此被對待?」
曾吉賢在臉書提到,他給建議的對象是事業部的上層,但他也知道以下所提的困境,是這些高層無法解決!
一、定位不清:台糖公司目前經營糖鐵復駛的園區皆無定位與明確發展方向,各個園區內容重疊性高,除了鐵路搭乘體驗,並無具體規劃與經營策略。
二、台糖對糖廠、糖鐵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的態度不明:是營利工具?博物館經營?休閒娛樂?結合地方區域發展?工業遺址再利用?甚或成為城鄉觀光鐵道?這些均無明確規劃與執行目標。
三、台糖對糖業鐵道的存在價值過於淺薄:除了搭乘的體驗樂趣,糖鐵與台灣社會依存關係、歷史厚度,與地方發展、人民勞動關係、情感連結等都欠缺暸解與深化。
四、台糖對於鐵道缺乏想像:鐵道可以在教育、藝術、文化、知識等各域產出新的想像,創造更多附加價值,甚至成為台灣地景特色與節慶活動。
五、台糖用經營加油站、過去冰店的方式管理與經營這些糖鐵園區:一成不變的販賣方式,自己單打獨鬥,缺乏整體規劃與動態經營的靈活性,使園區逐年衰老。
六、台糖不是只能與商團做生意:應接納藝術、文化團體或相關學校,進行跨域結合。進一步開放創作空間與資源,而非計較租金與回收效益。
曾吉賢指出,台灣最能體現工業革命發展的軌跡就屬糖廠,如何看見糖廠、看見五分車,真正看見糖業中屬於台灣的文化、產業、文學、藝術、勞動、農民運動等深刻的脈絡;一條鐵道的復駛或再利用,其實是一場嚴肅的保存及糖業鐵道復興的文化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