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鄉原民弱勢童「做公益」 以火溫暖部落長輩
阿里山國中小五年甲班學生「找到自信」,與老師們開心合照。(記者楊綿傑攝)
〔記者楊綿傑/台北報導〕「做公益」不是社經強勢者的專用詞,只要有心,即便是位處偏鄉、生活弱勢,仍可以為社會盡一份心力!來自樂野部落阿里山國中小的8位鄒族弱勢小朋友,不以己身弱勢而悲傷,反而在班導師鼓勵下,參與「小學生公益行動」競賽,以部落最神聖的「火」作為傳遞溫暖的出發點,關懷部落年邁力衰的長輩,從劈柴、生火、燒熱水、穴道按摩、彎腰洗腳及修剪指甲等行動中,體認到「原來我也是有用的,有能力讓族人綻放幸福的微笑!」
8位小朋友是五年級學生,包含6名原住民、2名漢人,其中1名癌症病童、2名輕度障礙學習生、1名亞斯伯格過動兒、1名過動兼學習障礙生、3名慈善團體資助生。他們長期處於被幫助者的地位,缺乏自信,在老師全力支持下參與由瑪利亞基金會主辦的「小學生公益競賽」,並進入最後10強,在今天的成果發表中,獲得第3名殊榮。
藉由做公益喚起小朋友背後「自信魂」的幕後推手,五年甲班班導師王寶莉,今天也身著鄒族傳統服飾出席,她原來也是生活在台北,因為分發的緣故到阿里山上教書。她坦承剛開始會不習慣,而且去的當年剛好遇到八八風災,百廢待舉,不過鄒族朋友互助的精神使她非常感動,一待就是8年,「現在反而不習慣都市」。
王寶莉指出,這些小朋友不是學習障礙的,就是被補助的,其實生活很辛苦,也容易被貼標籤,自信長期被壓抑,但她經常鼓舞小朋友們「你們的障礙只在學習,其他都是很棒的!」,後來才思考可以透過此活動帶他們走出來服務,讓小朋友瞭解自己也是被需要的,預計下週還會繼續進行服務活動。
活動前後,王寶莉也明顯感受到小朋友心態上的落差,從沒信心變得有自信,甚至能在台上分享服務的過程,這些都是不容易的進步。小朋友甚至把服務的精神帶回家裡,幫爸爸媽媽或家中長輩按摩,有小朋友說「直到今天才發現媽媽的手竟然因為要工作養活他們,而這麼粗糙」。
小朋友們幾乎都是第一次來到台北、第一次坐高鐵,直呼「太快了,窗外東西都看不清楚」,也吵著要吃阿宗麵線,不難感受他們的興奮。楊陳守小朋友向記者介紹,鄒族的服裝很特別,肚前還有一個小皮袋,是裝打火石用,因為火對鄒族是非常重要的。楊陳守也說,做這些感覺很開心,「要謝謝老師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