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未依法定程序複製 史前國寶出現山寨版?
人獸玉玦「複製」品。(記者黃明堂攝)
[記者黃明堂/台東報導]史前館「玉見台灣」特展上週開展,其中有4件展品標明為國寶玉器「複製品」,但館長張善楠被質疑未依法定程序即行複製,恐令國寶陷入魚目混珠危機。張善楠則稱,這些都是仿製,而非百分之百的複製品,不須採用法定複製程序。
史前館共典藏了5件國寶玉器包括人獸玉玦、玉鈴、喇叭形玉環、玉管及蛙形玉飾,史前館予以「複製」,前4件於此展中展示,並標明「複製品」,其過程遭質疑未依「公有古物複製及監製管理辦法」 所規定「國寶或重要古物之複製及再複製,應由原保管機關(構)提出複製及再複製計畫,並於每年年底彙整報中央主管機關備查。」張善楠根本沒有提出複製計畫,就擅自請人複製。
依此辦法,複製計畫內容必須包括目的、時間、數量、古物原件保存狀況、複製方法、材料及技術等諸多資訊,但質疑者指國寶複製皆無這些資訊,甚至複製了幾套,連館內人員也不知道。
有考古界人員指出,國寶重要性不言可喻,必須在法定程序下才能為之,私自複製,若被有心人士與真品魚目混珠,一般人根本無法分辨,則國寶將陷入危機。
質疑者指張善楠將複製國寶張貼在自己的臉書,令人十分錯愕,身為國家博物館館長,卻帶頭違反文資法。
張善楠表示,依公有古物複製及監製管理辦法,「文物之複製,指依古物原件予以原尺寸、原材質、原色、原貌再製作者。」史前館所製作的僅為仿製,無關複製。
張說,國寶不可任人觸摸,為了讓民眾更易鑑賞,才予仿製,讓民眾可以觸摸,也可以運用在館方的活動宣傳,另一方面,如果將國寶真品移動到「玉見台灣」展場,擔心有危險性,所以以仿製品替代。
張說,去年就曾仿製過一次,品質不好,今年才再仿製,且基於後續需求,準備再仿製第3套;因為色澤未與真品完全一樣,甚至連玉管也沒有像真品一樣中空,根本稱不上複製,所以在跟文化部文資局討論過後,決定不必按複製的法定程序擬訂計畫。
玉鈴「複製」品。(記者黃明堂攝)
喇叭形玉環「複製」品。(記者黃明堂攝)
玉管「複製」品,展場中解說標明為「複製品」。(記者黃明堂攝)
人獸形玦真品。(記者黃明堂攝)
玉鈴真品。(記者黃明堂攝)
喇叭形玉環真品。(記者黃明堂攝)
玉管真品。(記者黃明堂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