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輪胎處置問題 環保署擬調整規格出口
環署針對廢輪胎問題召開法條修正公聽會。(記者楊綿傑攝)
〔記者楊綿傑/台北報導〕廢輪胎堆置、處理的問題造成環境問題,受到各界關注,環保署擬進行修法,將膠片粒徑從原本4公釐放寬至5公分,讓廢輪胎能夠過輸出作為燃料源,但業者憂心,輸出同時可能帶來他國廢輪胎輸入台灣,造成更多問題,應該從提升處理技術著手。
環保署廢管處昨舉行「屬產業用料需求之事業廢棄物種類」修正草案公聽研商會,以出口來因應國內廢輪胎的問題。目前國際上作為產業用料的廢輪胎,尺寸多為粒徑5公分,主要做為輔助燃料及磨粉。環保署本次即提出將粒徑4公厘膠片放寬到5公分,以利出口的修正內容。
台灣廢輪胎回收協進會表示,廢輪胎的處理,輸出是個解決方式,如果只把廢輪胎當個廢棄物,永遠只能留在國內解決,目前國外有比較多需求,價格又比國內高,確實是可以輸出當做輔助燃料。
專門處理回收後廢輪胎,環拓科技公司董事長袁連惟說,廢輪胎跟寶特瓶、塑膠袋的配方都不同,其由橡膠、碳、鋼絲等混合而成,結構複雜,不應視為燃料。且廢輪胎是世界性的問題,未必有出口的空間,站在環署提倡的循環再利用角度,他認為未來可以跟回收業者建立合作。
永發環境科技管理公司執行總監邱文琳則憂心,從貿易的角度看,開放出口同時也可能面臨進口的問題,以美國每年600萬噸、中國2000萬噸的規模會有傾銷之虞,國內廢輪胎問題將更嚴重,她認為應該對進口做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