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糞海膽傳喜訊 多處海域發現幼膽蹤跡
今年傳出生態警訊的馬糞海膽,傳來幼膽出現在澎湖多處海域喜訊。(陳盡川提供)
〔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揭發今年澎湖馬糞海膽生態警訊的前澎湖縣共生藻協會理事長陳盡川,近日驚喜發現多處海域出現幼膽蹤跡,顯示海膽資源逐漸復甦;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趙世民表示,這批海膽應是去年11月所生,是族群生殖末期所產生的。
今年澎湖馬糞海膽開放採捕前夕,就向澎湖縣政府提出生態警訊的陳盡川,雖與海洋公民基金會共同提出全面禁捕呼籲,但因距離開放在即,澎湖縣政府農漁局以作業不及,仍如期開放,結果產量不及去年一半,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一顆產地價就喊到百元,爆發保育爭議,民間更自發性發起3禁運動-禁捕、禁買、禁吃。
近日來陳盡川展開澎湖海域資源調查,陸續在烏崁保護區域、東吉港內、鎖港北灣等海域點,都發現3至5公分的幼膽蹤跡 ,由於現在發現幼生膽的時間點,讓陳盡川一直無法連結這批是什麼時候生產的? 認為若是今年產的,應不可能現在就這麽大了,若去年產的,以其繁殖與生長周期似乎很難得到合理解釋,因此向國內海膽專家趙世民請教解惑。
趙世民表示,根據文獻記載研究結果顯示,赤道附近的馬糞海膽全年皆可生殖,而其研究墾丁的族群在4至11月(7至8月是高峰),澎湖應該和墾丁類似。這批中小型海膽應是去年11月所生,是族群生殖末期所產生的。並建議烏崁保護區應該是馬糞海膽的一個重要產地,值得每月記錄追蹤!
幼膽約3至5公分,根據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趙世民研究,應是去年11月出生的幼膽。(陳盡川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