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窮教育費差七倍 家扶:窮孩子恐難翻身
家扶基金會呼籲社會大眾慷慨解囊,五元十元不算少,提供貧困家庭孩子在生活及教育、交通費、餐費及其他所需。(記者陳炳宏攝)
〔記者陳炳宏/台北報導〕家扶基金會今天公布「照顧者觀點兒少需求調查」,針對不同類型家庭照顧者,在不考慮兒少天生氣質、性格、智能天賦等個人條件下,透過自己提供的「照顧資源」、本身的 「經驗視野」以及家庭的「社會網絡」等,比較小康與貧困兩類家庭兒少所能獲取的資源條件差異,結果發現小康家庭每月平均教育費用達3.5萬,是貧困家庭5000元的7倍。
執行長何素秋呼籲社會大眾能一起重視貧困孩子的實際需求,減輕其照顧壓力,並鼓勵貧困孩子不放棄希望,脫離『貧窮世襲』的魔咒。
調查結果發現,小康家庭不論子女數多寡,每月教育花費平均落在35,001元以上;相對而言,貧困家庭以5,000元以下佔大多數,兩組子女平均教育經費差七倍,與103年主計處公布最新台灣家庭所得分配比,最高所得組(前1/5)與最低組(後1/5)兩者之間差距相差6.5倍,可支配所得6.1倍結果相仿,顯示明顯的M型化趨勢。
家扶基金會執行長何素秋表示,此次調查主要是針對小康家庭與貧窮家庭的教育落差、照顧壓力與支持系統的差異狀況,其中貧困家庭教育經費五千元還包括家扶扶助,如果再扣除扶助金,那金額更低。
何素秋指出,社會M型化反應到孩子教育經費也成M型化趨勢,明明同一個國家,但孩子卻身處在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小康家庭由父母接送外,下課後還要去補習、上英檢、學才藝,但家扶扶助的家庭,可能面臨長工時,下班回到家還要煮一頓營養不太足夠的餐給孩子吃,而孩子下課後可能也要趕回家照顧弟妹,或是生病的家人。
何素秋說,經濟不景氣、加上低薪與物價飆漲,對貧困家庭更是雪上加霜,而一般小康家庭孩子可能立志是將來出國留學甚至環遊世界,但是家扶的孩子,例如小萱,想要當演員賺錢養家,讓阿嬤不用在上夜班,好好睡覺;而資質聰明的資優生小冠,無師自通學陶笛,如果好好栽培將來是無可限量,不過現在媽媽生病,所以假日還得到市集演奏陶笛減輕家裡負擔。
何素秋說,過去曾做過調查,每三戶貧困家庭中,就有一戶上一代也是貧困家庭,如果可以支持這些孩子受好教育,建構好未來的能力,站穩腳步,將來就可以打破貧窮的循環。
何素秋也指出,國內教育制度目前是跟著自由經濟市場腳步走,造成富人家孩子朝更好的教育走,即使富二代沒有考上好學校,父母還能供給出國拿學位,貧困家庭的小孩,父母大多沒有高學歷,也沒法補習,變成各方面都是弱勢,以前聯招只要念好書,就能考上好學校翻轉貧窮,但現在的教育制度,靠推甄等各式加分,真的不利弱勢孩子,因此家扶也很努力提供資源給弱勢家庭的孩子,希望幫助他們也能跟一般孩子競爭。
何素秋指出,弱勢家庭小孩如果小學、中學基礎沒打好,即使推甄、繁星等上了大學,其實他們也跟不上其他同學,希望透過家扶的啟蒙計畫、營養計畫、行動圖書館,從小慢慢紮根。
何素秋表示,家扶預計募集2000萬幫助這群在困境中奮發向上、好學不倦的貧困孩子們,提供貧困家庭孩子在生活及教育、交通費、餐費及其他所需,呼籲社會善心人士加入家扶捐款人的行列,5元、10元不嫌少,希望社會大眾能一起共襄盛舉,重視貧困孩子的實際需求,減輕貧困家庭照顧壓力,用更多的愛,鼓勵貧困孩子不放棄希望,讓孩子脫離『貧窮世襲』的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