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年菸捐67億 恐淪為公家機關小金庫
台聯黨團總召賴振昌(右)、幹事長周倪安(左)曾舉行記者會,指出菸品健康福利捐浮濫補助民間團體。(資料照,記者劉信德攝)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日前《今週刊》報導指出,台灣菸捐收入扣除掉健保的準備金外,使用彈性大,恐成為相關公家單位的小金庫。董氏基金會就曾揭發,高雄市政府官員年花200萬元菸捐收入出國考察菸廠,讓不少稅制專家呼籲讓菸捐回歸稅制,杜絕濫用公帑的弊端。
財稅學者出身的立委曾巨威說,衛福部菸捐「收得很爽」,恐成為公家機關的小金庫。就如高雄市府官員年花200萬元菸捐出國考察一般,會有公務機關濫用公帑的問題。
以2014年總計327.48億元菸捐收入為例,其中7成約229億元作為健保安全準備金,1成作為社會福利之用,剩下兩成約67億元,則用於中央與地方的菸害防制及衛生保健,其中可運用的彈性空間恐導致濫用公帑的可能。
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組主任林清麗表示,澳洲、泰國曾一度有菸捐,但在達到菸害防制專款專用目的後,就停止課徵菸捐,回歸正常稅制。
國立臺北大學財政系名譽教授黃世鑫認為,健保醫療費用一年5、6千億元,其中300多億元來自抽菸的人,完全違反比例原則,菸捐正當性是「走在鋼索上」。國外菸捐的基礎是建立在高國民所得,未來我國還要再增加,只會加重勞工階層的負擔。
台灣大學財稅法學研究中心主任葛克昌也認為,菸捐與菸稅收入占國庫比率約4.5%,遠高於奢侈稅(約2%)等其他稅收,不合比例原則,「應該先釐清吸菸者用掉多少健保資源,再精算到底要課徵多少。」,菸捐的調整應該有更合理的評估機制。
我國2014年總計有327.48億元菸捐收入,兩成約67億元用於中央與地方的菸害防制及衛生保健,其中可運用的彈性空間恐導致濫用公帑的可能。(圖擷取自ud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