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廢料最終何去何從? 專家:無人島優先
台灣教授協會(台教會)今召開核廢料問題座談會,邀請學者專家討論核廢料處置方向。(記者蔡穎攝)
〔記者蔡穎/台北報導〕台灣教授協會(台教會)今召開核廢料問題座談會,邀請學者專家討論核廢料處置方向;核能研究所研究員林立夫建議,最終處置候選場址應以無人島優先,低階核廢料可考慮解編軍事用地,由曾經研發核武的軍方出面協助解決。
台教會會長張信堂表示,近期「黑箱」問題不斷,擔心核廢料最終處置也會有「黑箱」選址問題,所以邀各界一起關心;他強調,現階段核廢料已很難運到國外去,如果必須在國內進行最終處置,應採納公民投票意見。
核工博士、宜蘭人文基金會技術顧問賀立維指出,台灣3座核電廠每年用過的燃料約150噸,低中強度核廢料每年約產生1萬5000桶,預估除役時將有4500噸用過的燃料以及45萬桶低中強度的核廢料。賀立維補充,若加上除役產生的廢料,總計將有用過燃料或高強度廢料約6000噸,而低中強度者將達90萬桶,是蘭嶼容量的9倍。
賀立維表示,美國認為高階核廢料衰變到背景值可能要長達100萬年,換算下來,人們為了燃料束5年的發電,「現在是用得很爽」,卻要賠上數千個世代的文化與正義,讓後代變成「核廢的主人翁」。
林立夫參考法國的經驗指出,核廢料候選場址應優先具備合適的地質條件,並對社會經濟環境衝擊小,建議以無人島優先;至於低階核廢料最終處置場址還可考慮解編軍事用地,讓早期從事核武研究的軍方共同參與覓地。
林立夫也說,高階核廢料處置是儲存在地底下1公里到2公里深,地表的場址面積非常小,主要運用地底下的腹地,而台灣海峽的小島海水都很淺,「有它的自然條件」。
林立夫強調,不管哪一黨執政都不能閃避核廢料問題,應由總統儘速召集朝野黨團凝聚核廢料在國內處置的共識,過程中要廣納公民參與,再由行政院成立選址、落實處置場址監督的專責機構。
宜蘭人文基金會技術顧問賀立維指出,台灣3座核電廠每年用過的燃料約150噸,低中強度核廢料每年約產生1萬5000桶。(記者蔡穎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