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關閉此視窗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想借「原住民服」跳舞掀論戰 原民社:沒那麼簡單

    成大原住民文化交流社認為,傳統服飾從來就不是為了表演而穿的衣服,服飾種類也相當繁雜,大抵分為祭祀服、慶典服、日常服等,於每個不同的場合皆講究合宜。(資料照,記者洪美秀攝)

    成大原住民文化交流社認為,傳統服飾從來就不是為了表演而穿的衣服,服飾種類也相當繁雜,大抵分為祭祀服、慶典服、日常服等,於每個不同的場合皆講究合宜。(資料照,記者洪美秀攝)

    2015/03/09 17:15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成功大學1名學生日前在臉書貼文,表示最近有國際文化交流,想要租借原住民服飾來跳舞,卻意外掀起學生之間的論戰,成大原住民文化交流社今天在臉書表示,雖然借衣服看似普通,卻隱含對台灣原住民文化的不了解。

    成大原住民文化交流社表示,「原住民族」並非1個族群,而是由16個已正名和其他正在爭取正名的族群所組成,但這篇借衣服的貼文,沒有提到想要表演哪族的歌舞,也不知要借哪族的傳統服飾,這是傷害每個原住民族個體。

    「借衣服,就是借文化。」原住民文化交流社指出,傳統服飾從來就不是為了表演而穿的衣服,服飾種類也相當繁雜,大抵分為祭祀服、慶典服、日常服等,於每個不同的場合皆講究合宜,「若其中細節未曾釐清,只把原住民文化當做點綴的特色元素,不就是一種娛樂性質的文化消費嗎?」

    原住民文化交流社認為,當你以台灣原住民的樂舞出國交流時,就是代表原住民族整體,展演者若未尊重文化內涵,而是為了娛樂或炫示所謂的「台灣特色」,真能達到實質的「文化交流」嗎?還是更加深彼此錯解文化的偏見?

    原住民文化交流社表示,台灣社會對於原住民族的不了解,起因於中華民國政府,希望大家能認識台灣社會各族群重新,尊重多元文化:從族群、部落、到每個承載文化的個體,都需要耐心理解、包容跟聆聽。

    成大原住民文化交流社臉書全文:

    2015年2月28日在成功大學market版一則「以國際文化交流之名,租借原住民族服飾做為表演需求」的貼文引起學生們廣泛的激辯與討論,文中看似普通租借衣服的字詞,其中卻隱含對於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的不了解。

    沒那麼簡單一:「原住民族」只是泛稱

    原住民族並非一個族群,是由十六個已正名之原住民族和許多正在爭取正名之族群所組成。然而整篇貼文皆未提及其想展演哪一族之歌舞,亦不知欲租借何族之傳統服飾,由此可見該展演團體對於原住民族的概念、內涵並不了解,因時間急迫而漠視族群差異的用辭更是深深的傷害了每個原住民族個體。

    近年來中華民國外交部主辦的國際青年大使交流計畫中,多個代表中華民國出國的交流團皆不約而同選擇台灣原住民族文化作為交流元素,然其身著服飾既非傳統原住民服飾,展演內容亦錯誤百出,看在熟悉原住民族的人眼裡是荒謬至極!(http://ppt.cc/l4gb)由此可見,台灣已經有太多隨意地拼湊各族群文化符號,並且試圖代表台灣原住民族進行觀光、文化交流的團體,完完全全忽略符號背後的文化內涵。

    沒那麼簡單二:「借衣服」就是借文化

    以Amis(阿美族)Piohu(小馬)部落為例:每個年齡階級在ilisin(祭典)期間時各司其職,不同年齡穿著不同服飾,傳承該族的長幼制度;每一次圍圈跳舞,都是圍著Mato’asay(長者亦或祖靈),以此傳承該族的信仰,向他們傳達一年來的成長、豐收,從長輩們身上學到了什麼。祭祀與慶典樂舞,不僅是單純的舞蹈歌唱,對於族人們來說,那是傳統、是教育、更是信仰。服飾方面,年紀越長者,身上配戴飾品和衣服件數就越繁複越多;反之,身上配戴之飾品和衣服就越簡單。

    傳統服飾從來就不是為了表演而穿的衣服,服飾種類也相當繁雜,大抵分為祭祀服、慶典服、日常服等,於每個不同的場合皆講究合宜;即使族群相同,部落間服飾差異也會有所區隔,不同部落的家徽和圖騰也都有脈絡可循。歌舞及服飾展現的是整個族群的文化脈絡,其中更富含先人智慧和多元形象。若其中細節未曾釐清,深層的文化內涵未曾清楚闡述,只把原住民文化當做點綴的特色元素,不就是一種娛樂性質的文化消費嗎?

    借的,從來就不只是衣服——而是整個族群的文化脈絡啊!當你以「台灣原住民族的樂舞」出國交流時,就是代表原住民族整體,展演者若未具備足夠的文化知識、尊重文化內涵,只是為了娛樂、或炫示所謂的「台灣特色」,真能達到實質的「文化交流」嗎?還是更加深彼此錯解文化的偏見?

    沒那麼簡單三:學校沒有教,你也問不到的原住民族「被」殖民史

    貼文裡有人發言:「學校也從未教導我們原住民族文化,我們怎麼會了解?」揭露了中華民國政府的教育體制從未盡到溝通、理解之責任。翻開國小、國中、高中的歷史課本,對原住民族文化的介紹始終停留於史前時代、石器時代,族群介紹也多是籠統的阿美族豐年祭、賽夏族矮靈祭、布農族打耳祭及各族的分布區域,學生只要背好了這些,就能應付考試;即便提及行政院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成立、制定《原住民族基本法》,也只是讓學生記憶其年份,從未提及其成立組織和法律,背後的努力過程及內涵,更不用奢望課本談及原住民族的主權與歷史、及其受到壓迫的困境。可見政府毫不尊重,也不在意原住民族的歷史、文化是否被瞭解。中華民國政府需負起最大的責任,並應向台灣原住民族正式道歉。時至今日,官方認定原住民族雖有十六族,但平埔族群,卻還在漫漫長途中迂迴尋找公平正義。

    追根究柢,現今台灣社會對於原住民族的不了解,起因於中華民國政府。我們在此邀請大家,與我們一同重新認識台灣社會各族群,尊重多元文化:從族群、部落、到每個承載文化的個體,都需要耐心理解、包容跟聆聽。中華民國政府失職及刻意隱瞞,使得台灣社會無法真正踏入歷史情境安身立命;而看似多元文化兼容並蓄的台灣社會已然傷痕累累,二二八雖然過去,壓迫從未消失。若不檢討真相、追究責任,轉型正義永遠不會有實踐的一天;相對地,若更審慎地面對每個文化脈絡與生命經驗,族群、土地共生的日子,終會臨近。

    成功大學1名學生日前在臉書貼文,表示最近有國際文化交流,想要租借原住民服飾來跳舞,意外掀起學生之間的文化論戰。(圖擷取自成大原住民文化交流社臉書)

    成功大學1名學生日前在臉書貼文,表示最近有國際文化交流,想要租借原住民服飾來跳舞,意外掀起學生之間的文化論戰。(圖擷取自成大原住民文化交流社臉書)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