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美牛大不同 學者批馬政府「大小眼」
2015/05/15 06:00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我國即日起要求日本進口食品全面管制,不僅須附產地證明、部分食品還要附輻射檢測安全證明,但對照今年二月馬政府不顧狂牛症風險、執意開放美牛雜碎進口,日本食品迄今未檢出超標輻射危險,卻從嚴管制,部分學者和民間團體質疑馬政府,對兩國政策似乎「大小眼」,管制鬆緊拿捏的政治意味似乎大於食品安全。
管制鬆緊拿捏 政治意味似大於食安
經濟部在二月時表示,為加入TPP(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准許骨髓、血管、頭骨肉、面頰肉、食道肌、牛脂等六項美牛雜碎進口,即使同一個貿易區的加拿大發生狂牛症事件,當時仍不對美國喊「卡」,執意要開放。
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研究員嚴震生表示,美牛進口完全是政治考量,我國對美國在經貿、政治上的談判籌碼很少、又需要美方的防衛安全承諾,但對於日本則較無經貿談判上的壓力,在這次管制日本食品進口事件中也表現出來。
輔大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何思慎表示,這次事件中,台灣雖對日採較嚴格措施,但他認為日本也有意以台灣作為國際間管制的突破口,「台灣讓步了,接下來就是韓國、歐盟等地」。他說,不只我國對美日大小眼,日本其實也對台灣大小眼。
根據經濟部關務署統計,近三年日本食品進口到台灣的金額越來越高,從二○一二年的兩億六千多萬美元,到去年的四億多美元,顯示台灣越來越依賴日本食品。
消基會秘書長盧信昌說,台灣管制日本進口食品肇因於更換標籤、假冒產地事件,檢調未釐清事實真相前,台灣採取管制措施算是合理,日本應該嚴控食品產銷,證明日本輸台食品的標示清楚且正確,就可以很快再和台灣討論撤銷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