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共諜的高風險人員
金門設在瓊林戰鬥村「民防館」內的投票所,還有保密防諜標語,頗為特殊。(記者吳正庭攝)
記者蘇永耀/特稿
台灣近年共諜案頻仍,不僅機密資料外洩,也連帶衝擊與美國等友好國家的合作關係,影響所及是長遠的國家安全,強化法治作為,或收短期嚇阻效果,但關鍵還在兩岸因素,敵我意識繼續模糊,台灣的民主透明,只會成為共諜活動的最佳溫床。
國安部門分析共諜案的「高風險人員」類型,其中有親友在中國經商、求學,或經常與赴中國就業的僚屬聯繫、餐敘的官兵,成為這幾年捲入共諜案的「主力」。
個中關鍵,因馬政府時期快速開放的兩岸關係,門戶大開,幾不設限,對中國來說,是實施諜報攻勢的「難得歷史機遇」。在所謂兩岸交流就是「硬道理」下,從接觸到策反過程,不同冷戰時期的高度風險,透過各種交流面貌的偽裝,許多的情資就極其輕易地被掌握。
民進黨政府上台後,北京表面中斷兩岸官方往來,卻從未放棄在馬政府時期佈建的各個管道。尤有甚者,給予特定對象或團體特許利益,進而培養「地方代理人」,擴大在台接觸層面,遂行「假交流、真情蒐」的真實目的。
面對兩岸交流,政府顯得兩難。中國的片面及選擇性的交流,明著帶有政治目的,但若加以設限,反被北京當成破壞兩岸往來的說詞,因此,政府仍在尋求有效的平衡。
然而,只要中國對台灣存有併吞意圖,共諜案不會絕跡。強化法治以補破網,只是第一步。對於不正常的兩岸交流,政府必須有魄力管理,交流是為壯大台灣,而非弱化或滲透,不可讓民主社會的自由與開放,淪為孳生共諜的溫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