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執政週年總體檢》內外交迫 蔡施政陷困境
蔡政府上任第一年推動的「一例一休」政策,引發爭議不斷,勞雇雙方均有所反彈,也令蔡總統的民意支持度下滑。圖為勞團上街頭抗議「一例一休」案。(資料照)
記者鍾麗華/特稿
蔡英文總統執政將在廿日屆滿週年,面臨內外交迫的壓力。檢視一年來的執政歷程,對內,一例一休爭議未歇、前瞻建設遭到杯葛、年金改革尚未完成、司法改革一波三折;對外,國際空間被中國壓縮,今年未獲世衛大會(WHA)邀請函,讓「維持現狀」的兩岸政策面臨挑戰。施政不順、民調低迷,正是蔡當前的困境。
大小會議不斷 政事懸而未決
提到蔡英文的決策模式,凡事「再想想」、「再開會」、「再傾聽」,不到最後一刻不會出牌,成了她一貫處理事情方式。當談判代表、黨主席或可慢磨,但國家大事懸而未決,牽動的卻是整個龐大行政體系與百業百姓。
以「一例一休」為例,勞動部把「砍七天假」的決議,附帶勞工每週「一例一休」做為配套,勞工不買單,雇主也不滿,對於政策內容,官方也解釋不清。期間還發生立法院臨時會修法,民進黨召委「落跑」事件。爭議拖了四個月,蔡終於出手清理戰場,召開首次「執政決策協調會議」,拍板修法方向。
「執政決策協調會議」成員包括正副總統、正副閣揆、民進黨團總召及幹事長、黨秘書長、智庫執行長及執政縣市代表,每週共商國是。與扁政府的「九人小組」、馬政府「五人小組」,看似相近,卻又不同。
扁馬時期的總統府秘書長是當然成員,但蔡的決策會議卻獨缺當時的府秘書長林碧炤,在召開三次會議後,林掛冠求去,職位懸缺至今,只能由核心幕僚暫代,但也已七個月之久。
不同於馬扁的秘密會議,執政決策會議從去年十月召開以來,每週固定對外轉述,議題包括一例一休、電業法、中生納保等,蔡英文甚至還曾對菜價、反毒議題做出裁示。雖然這是以政策「掩護」政治討論,但總統從放假、電價管到菜價,已過於瑣碎,拿不出議題對外,會議開了四個月後,終於開不下去。
雖然決策會議喊停,但蔡政府手邊的會議並未稍減,光是設在總統府下的,年金改革委員會已開了廿五次大小會議,司法改革會議預計有卅六場,還有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至於引爆正反兩方對立的婚姻平權議題,蔡也交給副總統陳建仁建立「價值溝通平台」,又是開會來解決問題。
年改與司改原希望在就職週年前,能有明確進展,但早已不可能。而趕在五二○前端出的「前瞻基礎建設」,卻又出師未捷,首場記者會官員排排坐,對計畫內容不知所云,也難怪蔡震怒,責怪行政院論述不足。
人事大刀闊斧 才能有新氣象
追討不當黨產、落實轉型正義、砍雙薪肥貓、特偵組走入歷史、宣示「國艦國造」、不接受「九二共識」…,是這一年來的改變,但是,人民對蔡政府期待得更高。畢竟政策靠人執行,而「用人」正是領導者的核心工作,放眼當今內閣,除「老藍男」外,仍出於學者、技術官僚的「同溫層」,老跟不上民意變動的腳步。總之,無論對人對事,唯有大刀闊斧,「小英二年」才可能會有一番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