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科技 十年磨一劍
記者羅添斌/特稿
台灣打敗眾多競爭對手國家,獲得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邀請參與RPM月球資源探測計畫,美、台並且聯合開發無人登月小艇,這項令人振奮的進展,讓中科院的科技實力在國際上大大地露臉,中科院帶領國內產業界進入太空產業供應鏈也是指日可待。
成功絕非偶然,成果也絕不是憑空就會掉在手上,中科院為國家軍事體系的成員之一,基於保密原則,相關的研發進度不便對外透露,因此常被批評為保守、黑箱,也因為研發軍事裝備初期的成果未盡理想,遭到軍方使用單位的揶揄,甚至有來自國家決策人士的不信任,讓已具成果的研發案或是量產案被迫中止。
這些內、外在因素無時無刻都在打擊國防科技研發團隊,但千百次的挫敗,就是為下一次的可能成功預作準備。以近來備受國際矚目的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為例,使用的是衝壓引擎,但以衝壓引擎做為超音速反艦飛彈,不僅軍方內部不看好,在中科院內部也曾飽受揶揄,不認為可以做得出來。
一位長期參與衝壓引擎研發的中科院官員曾感慨說,在發展第一型衝壓引擎的最初前十年時,歷經無數次失敗,每次失敗後,就把所有的遙測數據及設計資料重新加以比較分析,「過程之艱辛,至今難忘。」
十年磨一劍,千百次失敗的挫折經驗,就是研發人員在成功之路上,親身找到並且排除的千百次錯誤,最終才能淬鍊出鋒利的寶劍,雄三飛彈如此,天弓飛彈、太空科技也是如此,這些研發各項武器裝備所累積出來的成果,正是中科院有信心爭取獲得與美國聯合開發無人登月小艇案的基礎。
國防科技實力的累積,必須靠政府及國人全力支持,畢竟任何一項研發案,動輒十年、八年,都不是三年、兩年就可看到成果,政權或有輪替,科技研發案必須長期持續進行,否則研發成果及研發人才就會流失,屆時要想再重啟爐火,將付出多倍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