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王志鈞專欄】分享經濟當道,企業應勇敢走向開放之路

2018/11/01 08:17

分享經濟當道,各種共享平台讓消費者的食、衣、住、行有了新選擇。例如,共食機制讓剩食有了更好的去處;Ubike的共乘機制讓單車使用率更高;共同分享二手衣物的平台,讓資源不浪費。

有了行動裝置、雲端系統與物聯網,傳統的商業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變。只要善用一點分享的概念,人與人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都可以打破過去封閉式、獨佔式的零和概念,轉而開創相輔相成、開放互享的雙贏空間。

如果共享經濟是未來的趨勢,企業的經營想法顯然也必須隨之轉變。既然善用e化媒介,人跟人之間可以在網路上相互信任、相互交換東西,企業與企業之間,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過去企業的經營模式,是擁有一種生產技術或特殊秘方,就可善用領先者優勢來搶佔市場先機。但隨著資訊高度流通與透明化,獨門秘方或先行者優勢,在很多領域已經很難再現。

企業所處的產業如果無法在關鍵技術上,取得絕對領先優勢,顯然就必須考慮接受開放式的經營觀念,用服務、共好、分享經濟的概念,讓自己從線性的接單生產,轉成多向性的生產服務。

生產,基本上是封閉的概念,廠商接到一份訂單規格,在內部廠房提供生產流程,過程是不透明的。

服務,則是開放式的想法,廠商在客戶設計產品之初,就協助其構思產品規格、材質與內容,甚至事後提供生產品質提升的改進數據建議,以服務來滿足客戶需求;代工生產轉而成為服務的最後一哩路,也是利潤最低的部分,高附加價值則落在前端或後端的服務。

這並非從代客生產轉成代客設計,不是傳統OEM與ODM的差異。分享經濟的精神,是彼此互惠共享,把自己的生產數據,開放給客戶使用,彼此提升價值,因此是打開企業的經營界線,彼此利用e化平台、工具,串接成一個可以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生態機制。

類似這種經營觀念的改變,其實遠比生產流程邁向智能化、工業製造邁向4.0更為重要。因為所謂工業4.0,不是單純指生產自動化而已,更大意涵指向生產與商業模式的重整與轉變。

企業老闆若沒有對此有深刻的醒悟和洞察,封閉式大企業都有可能一夕江山變色,更何況是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呢?

(王志鈞,資深媒體人,曾任職自由時報,蘋果日報,商業周刊,今周刊)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