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消失一甲子「籠仔笱」 耆老傳授製作

水利會重現早期利用籠仔笱攔水灌溉水利工法。(記者林國賢攝)

水利會重現早期利用籠仔笱攔水灌溉水利工法。(記者林國賢攝)

2020/08/06 05:30

〔記者林國賢/雲林報導〕雲林農田水利會昨天邀請林內地方耆老製作已消失近1甲子「籠仔笱」(笱,音同狗),重現先民攔濁水溪水灌溉、與天爭水的艱辛過程。

重現先民攔霸取水工法

林中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詹文邦表示,先民為攔阻濁水溪灌溉,利用桂竹、石塊、甘蔗葉等材料製作籠仔笱,用「牛車」搬至溪床現場,再以人力接龍方式將塊石放人排設之竹笱內,堆置成攔水壩,引水灌溉,這項水利工法因為水利工程進化,及水泥等材料出現取代,已消失約60年。

水利會長洪國浩說,「吃果子拜樹頭,吃圳水就應該要拜圳頭」,農田水利會濁幹線在濁水溪設有3處進水口,早年也是用此工法攔水,農田水利博物館重現該場景讓民眾體驗先民搶水辛勞,飲水思源。

水利會長洪國浩(中)體驗籠仔笱製作。(記者林國賢攝)

水利會長洪國浩(中)體驗籠仔笱製作。(記者林國賢攝)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雲林縣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