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雙手找回歷史痕跡 建國眷村工作假期28位青年齊修復

28位年輕志工修繕「辛棟」其中一處狹長空間,僅剩牆體的遺留建築物,學生製作屋頂蓋上透明屋瓦,為這處空間賦予新生命。(記者李文德攝)
〔記者李文德/雲林報導〕雲林虎尾建國眷村在日治時期曾為日本海軍航空兵舍,國民政府接收作為眷村,2015年雲林縣府公告登錄建國一、二村雲林聚落建築群,陸續進行修復。除公部門外,尚有民間團體也努力協助修復工作。由眷村營運管理中心執行長劉志謙9年前讓青年們短期工作協助修復、活化空間,今年共28位青年參與,其中更有台義混血的女孩已連續3年參加工作,她說,找回歷史中有自己足跡,非常有成就感。
劉志謙表示,9年前「建國前進」青年團隊為活化眷村每年暑假展開3天2夜行動,至2017年,在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補助下,改變模式,透過5天4夜工作假期讓學生駐點進行文史調查、空間活化,也帶領學員們整理一處公部門可能尚未來得及修復、活化空間尚無立即性的建築。
劉志謙指出,今年共有28位來自各地的年輕志工參與,主要修繕「辛棟」其中1處狹長空間,僅剩牆體的遺留建築物,學生們親手製作屋頂,並蓋上透明屋瓦,為這處空間賦予新生命。
台義混血的郭芷怡,3年前從義大利回國後,緣分牽起她連3年參與活動。「來這裡真的可以讓年輕人們更認識台灣過去歷史」她表示,連3年頂著烈陽蓋屋頂、放瓦片等工作,讓大家能夠在找回歷史過程中留下新世代腳印,相較於從小在義大利長大,她認為台灣年輕人更有心想了解過去。
住在虎尾廉使里的林芳汝表示,過去常常被長輩們警告此地如廢墟「生人勿近」,現在也能靠著自己雙手修復,非常有成就感;台南麻豆區姊妹簡善語、簡明暄是首次參與,他們表示對明年還想再來一次。

28位年輕志工修繕「辛棟」其中一處狹長空間,僅剩牆體的遺留建築物,學生製作屋頂蓋上透明屋瓦,為這處空間賦予新生命。(記者李文德攝)

28位年輕志工修繕「辛棟」其中一處狹長空間,僅剩牆體的遺留建築物,學生製作屋頂蓋上透明屋瓦,為這處空間賦予新生命。(圖由劉志謙提供)

28位年輕志工修繕「辛棟」其中一處狹長空間,僅剩牆體的遺留建築物,學生製作屋頂蓋上透明屋瓦,為這處空間賦予新生命。(圖由劉志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