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力民調:6成民眾滿意防詐、識詐政策 半數認為查緝詐騙未見成效
![時代力量23日舉辦「詐騙風險感知」民調公布記者會。(記者張嘉明攝) 時代力量23日舉辦「詐騙風險感知」民調公布記者會。(記者張嘉明攝)](https://img.ltn.com.tw/Upload/news/600/2025/01/23/phpUJCZ3D.jpg)
時代力量23日舉辦「詐騙風險感知」民調公布記者會。(記者張嘉明攝)
〔記者李文馨/台北報導〕時代力量今(23日)舉辦「詐騙風險感知」民調公布記者會,副秘書長林邑軒指出,對於政府打詐對策,民眾以「強化金融帳戶監管與交易監控」、「強化宣導教育與防詐知識普及」的滿意度最高,將近六成民眾表示有成效;另有逾半數民眾認為政府在「加強犯罪查緝及被害人保護」未見成效。
時力黨主席王婉諭表示,從民調中調查曾經受詐騙的人口分布,在各種不同型態的詐騙手法中,有15%的曾被假網購詐騙過;假投資詐騙約有7%、假交友詐騙則有5%,顯見詐騙受害者已超過百萬人,在在整體人口中佔有相當比例。
林邑軒表示,民調針對三大詐騙情境設計情境題,結果發現假網購、投資詐騙、交友詐騙,分別有8.3%、6.9%、7.2%的受測者無法識別詐騙情境,一路走到交付款項、保密不伸張的階段,並且在詐騙情境中,有3成以上受訪者不會選擇跟親友分享,顯示詐騙情境中創造的社會孤立與保密情境,是詐團得以頻頻得手、親友外界難以即時阻斷的原因。
對於政府打詐對策,林邑軒指出,民調中以「強化金融帳戶監管與交易監控」(58.4%)、「強化宣導教育與防詐知識普及」(58.6%)的滿意度最高,將近6成民眾表示有成效;超過半數民眾認為政府在「加強犯罪查緝及被害人保護」沒有成效,顯示政府對於打擊詐騙犯罪與詐騙被害人保護,仍有相當幅度的精進空間。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教授戴伸峰指出,在詐騙的犯罪行為,經常出現加害者與被害者協力完成的犯罪被害現象;並指司法體系往往強調加害者的監視、處罰或檢舉或偵測,以及在過去社會觀念中對案件被害者的刻板意象,導致被害者或是被害者的家屬十分痛苦,無法對外求援,造成求助的孤立性。
台灣國際反詐騙協會理事、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杜瑛秋表示,政府應對於社群軟體要求要負起責任進行必要管制,因為司法單位的追查其實相當辛苦,當警方或檢方好不容易查到虛擬貨幣不法所得,要進行凍結的時候,相當的困難。
此次時代力量民調報告於2024年12月24日至29日(共計6天),以網路主動發放問卷,透過資料管理平台(DMP)在性別、年齡及居住地比例分配隨機抽樣,有效樣本1092份,抽樣誤差在95%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