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魯閣震後重建 科技輔助避險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展開重建,利用無人機、光學雷達LIDAR科技方式來進行震後初期勘測與影像紀錄作業,期盼避開風險區域,加快掌握重建方向。(太管處提供)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展開重建,利用無人機、光學雷達LIDAR科技方式來進行震後初期勘測與影像紀錄作業,期盼避開風險區域,加快掌握重建方向。(太管處提供)](https://img.ltn.com.tw/Upload/news/600/2025/01/13/184.jpg)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展開重建,利用無人機、光學雷達LIDAR科技方式來進行震後初期勘測與影像紀錄作業,期盼避開風險區域,加快掌握重建方向。(太管處提供)
出動無人機、光學雷達 專業勘測判讀災損 加快掌握修復方向
記者王錦義/專題報導
太魯閣峽谷是國內外知名的自然景觀,在去年○四○三的花蓮強震時,有多處景點遭到落石與崩塌而重創,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展開為期七年的重建工作,利用無人機、光學雷達LIDAR等科技並搭配人力現勘,進行震後勘測與影像記錄等作業,藉此避開高風險區域,加快掌握重建的方向。
地質調查記錄 搭配人員實勘
太管處指出,這項「地震後緊急搶修先期調查及安全評估建議作業」,利用先進的科技設備蒐集資料,在餘震不斷及陸續的颱風豪雨侵襲中,受託團隊冒著生命危險、辛苦挺進災區,先期以砂卡礑、長春祠、布洛灣、燕子口、九曲洞及白楊等六處重要步道風景區,優先蒐集相關資料,包含災害當時照片、影片、航測資料等,並做現地調查比對,掌握步道災損及災害類型,進行安全評估,也研擬對策建議。
危險巨石、鬆動土石 一覽無遺
這項調查也導入高精度的環景UAV無人機空拍、光學雷達LIDAR測繪,並配合人員步行實地履勘;太管處指出,拍攝成果呈現邊坡上的蝕溝、危險巨石與殘留鬆動的土石材料,都一覽無遺,有助於了解土石崩落的來源,尤其是觀測到颱風期間,災後落石崩塌量並不少於強震,局部還產生土石流災害,顯示山體在地震後的地質條件仍不穩定。
砂卡礑、錐麓 發現5處大崩塌
太魯閣峽谷在○四○三的花蓮強震成為重災區,光是砂卡礑步道就有八人身亡,從太管處委託專業團隊進行勘測與影像記錄發現,砂卡礑步道共有三處邊坡大型崩塌,最大的步道崩塌地寬度達八十公尺,邊坡崩塌面積達到二.七公頃,在科技調查後建議暫緩處置;另外,錐麓古道後段巴達岡也有二處大型崩塌,邊坡高陡也不易處理,也建議暫緩處置。
太管處表示,自然災害無法避免,但運用科學化的評估並研擬有效的應對策略,仍有信心克服挑戰,將利用調查資料進行更深入的安全評估與分析,作為整修重建與復育工程推動的參考,提升重建效率與遊憩安全,儘早將重建後的太魯閣峽谷,鬼斧神工的壯闊景觀重現於世人的眼前。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展開重建,利用無人機、光學雷達LIDAR科技方式來進行震後初期勘測與影像紀錄作業,期盼避開風險區域,加快掌握重建方向。(太管處提供)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展開重建,利用無人機、光學雷達LIDAR科技方式來進行震後初期勘測與影像紀錄作業,期盼避開風險區域,加快掌握重建方向。(太管處提供)](https://img.ltn.com.tw/Upload/news/600/2025/01/13/185.jpg)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展開重建,利用無人機、光學雷達LIDAR科技方式來進行震後初期勘測與影像紀錄作業,期盼避開風險區域,加快掌握重建方向。(太管處提供)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展開重建,利用無人機、光學雷達LIDAR科技方式來進行震後初期勘測與影像紀錄作業,期盼避開風險區域,加快掌握重建方向。(太管處提供)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展開重建,利用無人機、光學雷達LIDAR科技方式來進行震後初期勘測與影像紀錄作業,期盼避開風險區域,加快掌握重建方向。(太管處提供)](https://img.ltn.com.tw/Upload/news/600/2025/01/13/186.jpg)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展開重建,利用無人機、光學雷達LIDAR科技方式來進行震後初期勘測與影像紀錄作業,期盼避開風險區域,加快掌握重建方向。(太管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