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印太戰略關係 學者:美國對台仍採戰略模糊
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張國城認為,美國對於台灣及中國目前仍採略模糊態度。(記者叢昌瑾攝)
〔記者吳書緯/台北報導〕經歷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以及美國政權交接,各界關心美國對台政策是否改變,學者張國城認為,美國對於台灣及中國目前仍採戰略模糊態度,台灣對於與中國發生衝突的軍事準備不足,內部也瀰漫投降主義、失敗主義,而中國倘若攻台會造受國際制裁,但中國也在準備對抗國際制裁的準備。
時代力量今天下午在台北舉行「後疫情時代的印太戰略關係」國際講堂,邀請日本產經新聞社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台北醫學大學教授張國城、英國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博士汪浩等人講座,活動開始前也為昨天的台鐵事故死難者默哀1分鐘。
張國城表示,美國在二次大戰後,在印太區域有兩次戰略模糊,分別導致韓戰與越戰,造成嚴重後果;前美國總統川普上台後,各界認為美國從戰略模糊轉為戰略清晰,而大家認為的戰略清晰的定義就是,中國進攻台灣,美軍必然介入。
然而,張國城說,美國介入台海衝突,有很多種形式,不一定必然有效,就他觀察,美國對台灣及中國仍採戰略模糊的態度,加上台灣與美國的軍事合作仍不足夠,台灣自身的軍事準備仍然不足,台灣國內失敗主義與投降主義瀰漫。
張國城說,同時間,從緬甸及新疆棉的事件來看,中國正在針對國際制裁進行壓力測試,台灣必須要審慎因應,而台灣不能「己願他力」,應針對可能的衝突,在外交以及軍事上都做好準備。
汪浩表示,對抗中國霸權主義,台灣內部可以做到的事包括檢討兵役制度、產業鏈安全上,台灣不只是虱目魚跟鳳梨產業被中國「套養殺」,高科技產業也發生同樣的事,立法院應有所因應。
汪浩提到,共軍的飛彈使用台灣生產的晶片,台灣從國家到民間都沒重視,還覺得很高興,因為每年都有大量資訊產品出口到中國,對台灣經濟有幫助,但對中國軍事力量也有很大幫助,國安單位應該要思索因應之道。
此外,汪浩說,台灣也應通過台版的「馬格尼茨基人權問責法」,以制裁違反人權的中國官員,這將具有政治上的象徵意義,而中國近年奉行戰狼外交,台灣學界應該要對此有更完整的討論及分析。
矢板明夫表示,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日前針對中共武力犯台一事首度表態將與美國密切合作,意義重大,而美國拜登政府上台以來,也改變對中態度,未來將在某些議題採取對抗姿態,而在某些議題上採取合作,而拜登政府認為,必須要給中國清楚訊息,以免中國發生戰略誤判;至於日前美國印太司令提到中共可能於6年內攻打台灣一事,他認為可能性不高。
-
美中相爭 印度或將坐收供應鏈、崛起為科技中心
-
歐洲海軍都來了 日專家:嚇阻中國能力超乎想像
-
自住客剛需進場 高鐵左營絕版4字頭新案即將登場
-
拜登法案推1.42兆投資半導體 商務部長:為了超越中國
-
半導體抗中只是藉口?共和黨議員警告法案「勿浮濫」
-
企業總部汰舊換新 鎖定Aedas地標建築
-
立委不滿霸凌案報告僅半頁 吳誠文:努力改變命令文化
-
藍委缺席審客委會預算 蘇巧慧:台灣民主被國民黨弄到生病
-
韓國駐台代表首度拜會海委會 承諾管碧玲這件事
-
力拚台南首條捷運 南市建設公債發行自治條例三讀通過
-
花嶼村長補選明年1月18日舉行 2人登記參選
-
喊話立法院 卓榮泰盼暫緩爭議性法案
-
藍營持續搗亂國會 汪浩:國民黨就是習近平「第五縱隊」
-
逾25位環境律師及環團連署 支持張文貞擔任司法院長
政治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