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與科博館團隊研究蛇類眼睛演化 登上國際期刊
黃晨瑋(左一)與科博館副館長黃文山帶領的團隊,研究蛇類眼睛演化關鍵登上國際期刊。(圖:科博館提供)
〔記者蘇孟娟/台中報導〕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館長黃文山帶領的生物學組研究團隊與高中生黃晨瑋,費時1年多研究館藏33種台灣原生種、1176件蛇類標本,證實陸生的蛇類眼睛比水生蛇類大、日行性蛇類眼睛比夜行性大;「蛇眼大小與棲地及晝夜活動模式的相關性」研究獲國際知名期刊「生態與演化前沿」(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刊登,也是科博館首次與高中生合作在108課綱探究與實作的最佳範例。
黃文山研究團隊指出,眼睛是動物接收外界環境的重要器官之一,眼球越大的動物,視力、敏感度、動態分辨率越好;傳統上認為,蛇類由穴居的蜥蜴演化而來,由於洞穴幾乎沒有光線,所以較依賴嗅覺與觸覺等其他感官,較不依賴視覺探測環境,故眼睛較小,但高度多樣的蛇類物種與生存方式是否會影響其視覺功能仍然是個未解之謎。
黃晨瑋從小喜歡野外自然觀察,尤其對蜥蜴、蛇等爬蟲類感到興趣,大量閱讀圖鑑,也觀察到台灣本土蛇類的生態棲地與晝夜活動模式非常多樣,想到動物的生態與行為特性,經常會影響牠們的視力演化,蛇類是否也存在類似關聯性引起他的好奇,加入科博館研究團隊撰寫「科學小論文」。
他與研究團隊一年多來深入研究館藏33種台灣原生種、1176件蛇類標本,黃晨瑋說,標本因長期浸泡在酒精裡身體捲曲,包括眼睛大小和頭長、頭寬的數據是否會產生誤差,都會影響解析結果,均要大量參考過去文獻和相關研究成果,再進行分析。
眾人合力整理後發現包括,蛇類從穴居演化到陸生,眼睛大小演化呈現越來越大的趨勢,陸生日行性蛇類有最大的眼睛,主因要靠眼睛捕捉獵物,對視覺功能需求越來越大。另夜行性蛇類眼睛比日行性略小;水生蛇類眼睛可能受限於光源不足,演化下視覺功能不如其他更有效率的感官功能。
科博館指出,目前教育推展108課綱,黃晨瑋利用館藏標本、加入研究團隊撰寫「科學小論文」,是配合教育部108課綱探究與實作的最佳範例。
-
台灣科學節11/6登場 美天文大師演講「暗能量與失控的宇宙」
-
網瘋傳迷因梗圖「養蠶寶寶有何幫助?」 竟釣出科博館曝專業4原因
-
台灣大道將變身侏儸紀!台中科博館認養讓暴龍等躍上公車亭
-
一口毒液能奪20人命! 3條眼鏡王蛇「纏繞同棵樹」超震撼
-
富蘭克林:美國非投資等級債 提升您的投資勝算
-
不接月入近百萬家族生意 她「1因素」繼續做月薪5萬工作
-
北市幼兒園再爆虐童猥褻案!逾20人受害 教保員被起訴
-
妹子搬開床驚見「雞骨頭堆小山」!網曝「凶手不是人」
-
修復師郭江宋10年磨一劍 古寧頭戰史大型「戰畫」再現光彩
-
「台灣英雄」12/3台南大遊行 6成員、路線曝光
-
學輔法修法三讀 可增千名專輔員
-
暌違15年 台灣生鮮豬肉 重返新加坡
-
淡水人口突破20萬 週日點燈歡慶
生活今日熱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