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熱門 政治 軍武 社會 生活 健康 國際 地方 蒐奇 影音 財經 娛樂 藝文 汽車 時尚 體育 3C 評論 玩咖 食譜 地產 專區 求職

社會學者︰改變產業結構 仍要多管齊下

2018/01/09 06:00

社會學者多認為,拉高薪資得要多管齊下,非短時間內一蹴可幾。(資料照)

〔記者李雅雯/台北報導〕總統蔡英文拋出最低薪資三萬元的夢想數字,勞動學者、社會學者多認為,拉高薪資得要多管齊下,非短時間內一蹴可幾。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宗弘表示,根據國外研究,勞工最低工資(或基本工資)每年都調漲三%到八%時,不會有統計上顯著的經濟衝擊,對於失業率不會產生影響,這樣比率數字也讓廠商企業雇主「心裡有數」,不會讓每年的基本工資討論淪為「漫天喊價」。

林宗弘指出,促進雇主為勞工加薪,政府可提供經濟誘因,例如減稅等,針對相對弱勢勞工,如背負學貸的中低收入社會新鮮人,提供相關就業津貼補助;不過這會碰到兩難情況就是,稅收少了、讓國庫收入少了,如何在其中拿捏平衡點,有待更多的討論。

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教授成之約認為,台灣中小企業獲利來源依附中上游企業,如果中上游企業可以多分利潤給下游,下游企業也有機會將利潤和勞工共享,多少可以帶動整體良好循環的產業生態鏈;但就長期來看,台灣產業結構仍須轉型、升級,提高獲利效率,將餅做大,國際分工下到台灣廠商的訂單多是代工生產,不是國際品牌養成,台灣薪資環境若要大幅成長,仍要從產業結構基本面改變著手。

成之約表示,台灣的企業工會組成比率偏低,勞工沒有工會作為集體力量的後盾,很難向雇主爭取較好的福利和待遇,只能由雇主單方主導;政府應藉政策引導、鼓勵勞工組織工會,透過工會力量讓雇主感到壓力,分享獲利盈餘、為勞工加薪。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