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物價相對較低 購買力高於星、韓
2016年主要國家(地區)國際匯率人均GDP和購買力平價人均GDP比較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台灣人均GDP(國內生產毛額)雖然不如新加坡、南韓、香港等競爭對手,但台灣物價相對較低,若將生活成本及通膨等因素納入考量,以購買力平價指數(PPP)換算後,台灣人可支配所得相對提高,購買力遠高於星、韓等國家。
以往國際間衡量各國經濟規模時,多採以各國貨幣推計的GDP,再經由市場匯率折算後去比較,但匯率容易受投機炒作、干預管制及市場環境等主客觀因素影響,不足以反映各國貨幣的真實價值。
聯合國自一九六五年起推動PPP國際比較計畫,選定一千多項兼具可比較性及代表性商品,透過各國實地查價,以計算各國PPP,並以PPP,而非市場匯率折算各國GDP,來更精確衡量各國相對經濟發展、市場規模及物價水準;PPP主要目的是在衡量同一時點下,各國購買相同物品所需支付價格的變化情形。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公布數據,台灣二○一六年的人均GDP僅二萬二四五三美元,南韓比台灣高近五千美元,香港比台灣高逾二萬美元,新加坡比台灣高逾三萬美元,看似台灣民眾實質所得遠不如這些國家。
但經PPP換算的人均GDP,台灣高達四萬八○九五美元;換句話說,台灣民眾的購買力為實質所得的二.一四倍,優於新加坡的一.六六倍、南韓的一.三七倍,也大於德國、法國、英國、美國及日本等先進國家,「薪情」沒有那麼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