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雲短暫陣雨

臺北市 18-23 ℃

《國際索隱》美媒體聞古拉格色變

2005/05/29 06:00

杜默

國際特赦組織發布的年度人權報告裡,說出全球乃至無數美國人對虐囚醜聞的觀感,該組織美國分部秘書長舒爾茲更苦口婆心勸布希政府徹查,以免涉案的高層官員落得有如皮諾契特一般,被外國政府依日內瓦公約和聯合國反刑求公約起訴。

人權報告只是如實呈現阿富汗、伊拉克、關達納摩基地美軍監獄的情況,舒爾茲那番話也沒有惡意,卻引來從極右到以自由派自詡的美國主流媒體群起而攻,無非是因為報告中提到,刑求和虐待囚犯醜聞已使關達納摩成為「當代古拉格」。

華爾街日報社論《特赦組織的古拉格》開宗明義就說,國際特赦使用古拉格的字眼,以及舒爾茲把布希總統、倫斯斐國防部長和前中情局長坦納等人比作皮諾契特,「再次顯示該組織道德淪喪」。文中強調「多數調查與軍事法庭均未發現美國縱容或鼓勵刑求」,並以煽惑的口吻指責國際特赦的「最新指控形同為開打組織宣傳」作結。

虐囚照片、倫斯斐和駐伊美軍高層桑切斯批准的文件、聯邦政府的辯護說詞,乃至聯邦調查局承認「僅有五宗」褻瀆可蘭經事件,這些難道不是證據?到底是誰道德淪喪?若依「非友即敵」的布希主義理論,為開打組織宣傳的個人或團體,有可能遭到美國任何形式的報復。

華爾街日報是右翼喉舌,支持對阿富汗和伊拉克動武,屢屢替限制民權的法案、無限期拘押人犯、虐囚等與反恐戰爭相關的政策辯護,把特赦組織打成開打組織同路人,倒也不太令人感到意外。

華盛頓郵報不時為文批判反恐戰爭,對高層官員縱容虐囚也時加鍼砭,去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社論《戰爭罪行》甚至點名倫斯斐,卻同樣對國際特赦組織使用古拉格一詞大發不平之鳴,就值得玩味再三了。

華郵是這麼說的,該報雖對美國拘押人犯的政策不無微詞,但不會使用古拉格之類的字眼,或指涉美國已變成史達林治下的蘇聯。華郵認為,真正的當代古拉格不是關達納摩,而是古巴監獄、北韓勞改營、海珊時期的監獄。華郵大概忘了,關達納摩就是在古巴。

美國媒體所以聞古拉格而色變,實在是因為這個字眼不僅觸動深入人心的反共情懷,更挑動從冷戰延續到反恐戰爭的「自由世界龍頭」迷思,此語一出,不啻挑戰當前美國在全球各地推動的「民主聖戰」。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impression
國際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