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伊格言/神祕的傳遞: 懷鄭清文老師

2018/01/08 06:00

◎伊格言

我是到鄭清文老師家裡蹭過飯的人。

我幾乎已完全忘了是何機緣──大約不脫與清文老師女兒鄭谷苑老師的關係吧?在那籠罩著昏黃光暈的,永康街附近的老公寓裡,我一邊吃著師母(清文老師的太太)親自捋袖操刀備好的一整桌豐盛菜肴,一邊可笑地在清文老師一家半強迫下蒐羅了一大堆剩菜帶回家──他們可憐我隻身在外,又不擅自炊,大約是母性引爆(?),拿出了家人等級的關愛來對付我。當然啦,對我一人而言那是扎扎實實整整四、五天份的吃食(為何這麼多?想必和那天清文老師家中人丁興旺有關;清文老師的孫女似乎剛考完試,親戚們的聚餐大約有些慰勞兼慶功之意),我食量不算大;半開玩笑地說,我等於是給清文老師養了一個禮拜。

那是我極難得極少數參與文壇長輩家宴的機會。我不擅社交,其實在那般場合都有些許不自在;我也愛與朋友聊天談笑,但極少主動「糾眾」。這導致與我有交情的文學圈長輩們極少;因此而吃的虧倒是不少。換言之,一切靠的是機緣。我印象最深的是清文老師的書房──大約有一半日文書。我想起許多年前一次在台北捷運上遇見台大法律系李鴻禧教授,他同樣隻身一人,坐下便戴起老花眼鏡開始看書,看的是日文文庫本;正是此一細節使我確認他就是李鴻禧教授本人。清文老師的半日文書房使我再次確認了那種老一輩知識分子(那「最後的紳士」)之典型氣象。

但從此以後似乎再也沒能見到清文老師本人了。與大多數讀者並無不同,有的是紙面上的相遇。我喜歡像〈屋頂上的菜園〉這種作品;它其實極高強度壓縮了本應做為一長篇之格局──貧窮、匱乏、現代性(戴上了醫療技術面具)之入侵;情欲、血緣與生命的傳遞;良心枷鎖、道德壓迫、社會變遷;最終以一神祕的,未曾被真正揭示的死亡作結。那當然不是純粹意義上的死亡;那是「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當然,相較於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這是正面意義的「死是生的一部分」──死亡在此一點也不恐怖,「屋頂上的菜園」正象徵命運本身的神祕,彷彿它總在向你低聲承諾,它終究會以自己的方式,在你無從知曉兼且無從掌握的地方傳遞下去。如此寬闊,如此溫柔。我欣羨這種圓熟──清文老師似乎從來不曾著迷於刺激性的「金句」(如2017年寫作的此刻所莫名流行的──不僅是通俗文學界的流行,連純文學界也如此流行),他溫厚無比,一如我們所預期,將藝術價值默默交付予我們習慣的人物、情節與清淡的文字,白粥般營養豐富且滋味綿長。那其中並非全無狠辣之味、並非全無尖銳的道德困境(〈屋頂上的菜園〉中就一點也不缺),但多數時候,都像〈屋頂上的菜園〉這樣被溫柔地記住且原諒了。說來或許有些奇怪,這其實相當程度影響了我個人的短篇小說創作──在長篇中我往往不這麼做的(我對長篇的美學預設與短篇截然不同)。

紀念清文老師。願他的靈魂永遠伴隨我們。●

▓〈屋頂上的菜園〉收錄於《青椒苗》。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