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雲

臺北市 24-28 ℃

花市污水道工程 再挖出史前甕棺

發掘的過程需用小鏟子慢慢挖土,以免傷及古物。(花蓮市文化局提供)

發掘的過程需用小鏟子慢慢挖土,以免傷及古物。(花蓮市文化局提供)

2018/08/04 06:00

花岡山考古遺址第三座

〔記者花孟璟/花蓮報導〕花蓮市進行污水下水道新建工程時,在花岡山考古遺址範圍內的民宅外,挖出史前人類「甕棺」,至七月底截止已陸續挖出三座甕棺,目前甕棺已移至文物典藏空間進一步後續整修。花蓮縣文化局表示,將先針對其中二座甕棺進行修復,而花岡山遺址歷年來發掘的甕棺數量可觀,迄今已有十四座,其中九座由花蓮縣文化局保管,預計明年壽豐鄉的花蓮縣考古文化館落成,將統一整理呈現。

縣府今年執行花蓮市鐵路以東暨美崙溪以西污水下水道系統工程,第九標工程就在花岡山列冊考古遺址範圍內,施工期間全程有考古人員監看,五月十八日發現花崗街廿一號門口工地,露出疑似甕棺結構,立即請施工單位停工,花蓮縣文化局六月十二日結合台大人類學系教授陳有貝團隊進行搶救發掘,挖出直徑六十公分、高六十公分甕棺,伴隨出土的素面陶片、三件網墜判斷,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層,廿二日將甕棺裝木箱封存取出。

未料,工程恢復施工不久,六月廿九日又在甕棺發現處北側五公尺處,於樹人街三之一號門口發現另一座甕棺,文化局決議再度開始搶救發掘,在長二點五米、寬一點六米的探坑內陸續發現三座甕棺,分別有鐵器時代、新石器時代中期過度到晚期的兩個文化層,當中二個甕棺約直徑六十公分、高五十公分,另一個直徑五十公分、高三十公分較小型,陶甕上方有梯形石板覆蓋,不過沒有發現人骨。

花岡山遺址目前屬於「列冊遺址」,不過文化局仍採高規格保護。副局長曾之妤說,由於花岡山遺址位於市區,從日治時代迄今已被興建許多公私有建築,過程中整地挖掘,勢必對遺址造成某種程度上影響。她說,只要是列冊遺址範圍內要進行工程施工,文化局會派人監督,一旦有挖到疑似文物就立即停工做搶救發掘。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impression
地方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