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雲

臺北市 24-28 ℃

細胞也會做錯事 CRL2像品管

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助研究員顏雪琪(左三)帶領年輕團隊,登上《科學》期刊。 (記者湯佳玲攝)

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助研究員顏雪琪(左三)帶領年輕團隊,登上《科學》期刊。 (記者湯佳玲攝)

2015/07/04 06:00

〔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台灣之光!中央大學與中研院團隊,分別以67P彗星表面的凹坑與噴流,以及發現負責挑錯硒蛋白合成的「品質經理」CRL2,接連於本月2日、3日刊登國際頂尖《自然(Nature)》與《科學(Science)》期刊。

中研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助研究員顏雪琪帶領平均年齡不到25歲的年輕團隊,利用生物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邱繼輝的質譜儀分析技術,首度親眼見證原來細胞也會「做錯事」,一群CRL2蛋白質猶如「品質經理」,擔任糾察隊,專門辨識挑出合成錯誤的硒蛋白,並為其貼上標籤,再交給細胞進行消除,以維持正常身體運作。

顏雪琪表示,硒是身體重要的微量元素,缺乏會改變免疫功能,使人易受病毒的感染,或增加癌症的危險。身體細胞要合成蛋白質,需將遺傳密碼翻譯成一個個胺基酸序列串起並摺疊;而硒蛋白的合成則必須透過遺傳密碼UGA,但UGA很特別,它暗藏兩種截然不同的意義,一種是終止蛋白質合成,另一種則是串起硒胺基酸合成硒蛋白,但也常常讓細胞誤解到底是要做哪一項而「做錯」。

論文第一作者、國立台灣大學生命科學院基因體與系統生物學學位學程博士生林秀娟表示,細胞為了製造硒蛋白,必須借用UGA遺傳密碼,「但借用這件事,細胞是要付出代價的,就是可能會做錯」;所幸有一群蛋白質CRL2,負責替硒蛋白品質把關,專門辨識挑出合成錯誤的並貼上標籤,再交給細胞將錯誤的清除,只留下對的。

另一項發光的科學研究是中央大學參與歐洲太空總署羅賽塔任務,計畫協同主持人中大天文所教授葉永烜與天文所林忠義博士和地球科學系李睿綺與國際團隊合作,就首批回傳的觀測資料作分析,發表彗星表面有凹坑和噴流,有助於探索太陽系的生命起源。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圖 impression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