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黃一農 深耕社會天文學史 科學界翹楚

2006/07/12 06:00

中研院 新任院士風雲榜

記者郭怡君/專訪

「我學生時代的課業成績從來沒拿過第一名,現今的成就是奠基在尋找別人沒走過的路,而非在傳統路徑超越其他人。」大學念物理、博士攻天文的清大人文社會學院院長黃一農(見圖,記者洪美秀攝),近二十年來,就是致力於結合科學訓練、閱讀古書的能力和思考創意,成為國內研究科學史的第一把交椅。

黃一農是考初中的最後一代,在升學主義至上的環境裡,中學的歷史、地理、音樂等課,都被挪去加強數學和理化,仍不能磨滅他好讀文史的興趣,念建中時,他就靠翻譯和改寫國外的期刊雜誌,成為科學月刊最年輕的投稿人,賺得稿費都拿來買古文經典、中西名著及各類小說。

多年後,他弟弟的同學仍對黃一農高中時的豐富藏書印象深刻,太太則說,當年約會幾乎都在圖書館。

清大物理系畢業後,黃一農赴美留學,原想從事理論物理,卻因沒能考進資格考前三名而轉研天文,「當初很失望,後來覺得能及早發現人外有人,是很珍貴的體驗。」黃一農取得博士後到麻州大學天文系,用當時全美最大的無線電波望遠鏡做研究,越做卻越質疑自己視野太狹隘。

「天文研究儀器進展很快,你花五個月夜以繼日的觀測分析,幾年後可能只要五小時就做得出來。」

黃一農把腦筋動到中國古代遺留的豐厚觀測紀錄,用現代天文學的角度重新檢視,糾正許多西方學者的詮釋錯誤,例如西元一八五年、中國東漢年間記載的一顆「客星」,原被當成是最早記載於史的「超新星」,黃一農卻驗證出它只是彗星。

黃一農重新詮釋天文史的研究,接連獲刊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也讓從未受過正統歷史研究訓練的他,應聘到清大歷史系任職。「真正鑽到浩瀚古書中才發現,光用科學家角度去詮釋是不夠的,講究天人感應的中國天文學深深影響政治、宗教、社會的發展,於是我開創『社會天文學史』領域,才能看得更全面、更深入。」

被同儕視為「熱情點子王」的黃一農,九年前有感於網路對教育的衝擊,發起打造優質的華文學習虛擬博物館「清蔚園知識園區」,當上人社院院長後,又將教育部發給他的國家講座獎金及積蓄共兩百萬元捐出,集資一千八百萬成立台灣首創的「還願獎學金」,回饋給下一代需要支助的人,「這份獎學金沒有設定正式還款的契約,但我相信人都是有良心、社會還是有希望的!」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