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烏腳病小檔案

王金河醫師(左二)與醫療人員為烏腳病患者動手術。(記者王涵平翻攝)

王金河醫師(左二)與醫療人員為烏腳病患者動手術。(記者王涵平翻攝)

2014/03/15 06:00

►烏腳病(blackfoot disease)學名為壞疽或脫疽(gangrene),或俗稱「烏乾蛇」的血管疾病,大部份是因末梢動脈血管硬化所造成,有時也會發生在手指,即所謂烏手病。

►烏腳病曾在台灣嘉南沿海一帶的北門、學甲、義竹及布袋四個地區流行,早在日治時代(約1920年左右)即已發生,惟當時罹患者不多,1954年由高聰明與高上榮兩位學者以「特發性脫疽(spontaneous gangrene)」之名,發表於台灣醫學會雜誌上,1956年後大量發生。

►烏腳病主要是當時自來水接管率不高,民眾直接使用地下水,導致含砷毒水進入人體致病。目前全台自來水接管率已達92%以上,自來水經水公司淨水廠加工,砷濃度標準須在0.1毫克/公升以下,已去除致烏腳病疑慮。

資料來源: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環保署毒管處

整理:記者王涵平、吳伯軒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