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電腦誤判 地震測報大烏龍

2004/11/10 06:00

〔記者許敏溶╱台北報導〕八日深夜的地震,搖到民眾頭暈目眩,也搖出中央氣象局地震誤報的烏龍事件,包括震央、規模、時間全部出錯,不僅震央從宜蘭陸地跑到花蓮外海,距離相差一百公里,地震規模也從五點七跳到六點七,地震威力則相差三十二倍,誤差一大截,讓氣象局地震測報的信譽大掃地。

這起烏龍事件原因為兩起地震發生時間相差僅有四秒,導致電腦誤判而發生,隨後中央氣象局副局長辛在勤發覺不對勁後才更正,但已經是一小時之後。

辛在勤表示,八日深夜主震發生前,同一地點剛好發生芮氏規模約三到四的前震,四秒後發生規模六點七的主震,當時東部的地震測站接收到前震P波及主震P波的資料,北部及西部的測站卻只接收到主震的P波及S波資料。

電腦最後根據距離地震最近的東部地震測站資料進行判讀,由於東部地震測站所接收到的地震資料被前震「污染」,導致發布的地震震央、規模、發生時間全部出錯,雖各地震度差距不大,但原先測報台北震度為兩級,則被民眾議論紛紛,「那麼大的地震,怎麼可能才兩級」,隨後台北震度更正為三級,才讓民眾釋疑。

氣象局八日深夜首先發布的地震資訊中,發生時間為深夜十一點五十五分五點五秒,震央為宜蘭南澳西北方約一公里處,地震深度十九公里,規模為五點七,後來更正的最新版本,發生時間為深夜十一點五十四分五十八秒八,震央位於花蓮東方九十六點六公里,也就是花蓮外海,地震深度十公里,規模為六點七。

發現這起地震測報電腦烏龍事件的人,竟然是辛在勤,他說,在地震發生後收到氣象局的簡訊後,經驗告訴他地震規模應該不止五點七,因為不應該搖這麼久,所以他馬上回到氣象局,重新檢視電腦資料,果然發覺電腦判斷出錯,最後重新定位震央及地震規模。

辛在勤表示,這次烏龍事件,為地震測報中心從民國八十三年啟用新的電腦測報系統以來,第二次發生的誤判事件,上一次大約在五到六年前,由於地震規模不大,所以並未引起關注。

八日深夜花蓮外海發生規模六點七地震之後,陸續發生超過二十起餘震,最大規模為五點三,發生在昨天凌晨三點三十八分,但是由於距離遠,台灣各地最大震度僅有一級,民眾幾乎沒有感覺。

此外,昨天上午十一點十六分,花蓮陸地發生另一起規模三點九的獨立地震,震央位於花蓮西林地震站北方十一公里處,地震深度十七點一公里,各地最大震度,花蓮壽豐震度達三級,南投合歡山及花蓮市震度一級。

統統怪電腦 氣象局在幹什麼

記者許敏溶╱特稿

昨天中央氣象局召開記者會,坦承由於電腦誤判,導致發布錯誤地震資料的烏龍事件,這樣的場景,民眾不禁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怎麼氣象局又出錯了。

儘管這起烏龍事件錯誤源頭為電腦,但包括颱風路徑預測誤差、雨量預估的落差,人的因素絕對是影響判斷的原因,若氣象局都將責任推給不會反駁的電腦,將責任推給天氣的不確定性,政府每年撥給氣象局十幾億元的預算,人民卻無法得到安全保障,難道納稅人還要繼續再沉默嗎?

同樣的,倘若氣象局如此依賴電腦,除對電腦軟硬體品質要嚴格管控,更應加強人員訓練,否則未來「強震即時警報系統」一旦使用,用戶端卻無法得到正確的即時資訊,或者再次發生烏龍預測,屆時後果恐怕不是像這次這麼簡單落幕,尤其地震災害牽涉民眾的身家安全及財產損失,事關重大,絕對輕忽不得。

另一方面,媒體報導自稱耳鳴可以預測地震的李振吉,八日地震發生前一天,曾發E-mail至地震中心,表示將有地震發生,不到二十四小時之後,地震真的發生。

相較於氣象局烏龍事件,在媒體大幅報導下,似乎李振吉的耳鳴比氣象局可靠多了,但這絕對是一個錯誤的想法,尤其沒有經過科學驗證,民眾僅能將這件事當作茶餘飯後的聊天話題,不能信以為真。

可惜的是,在部分媒體,尤其是電子媒體炒作下,為了刺激收視率,將個人特殊生理現象過度放大炒作,加上二十四小時不斷重播,部分民眾反而相信「異人」的特殊功能,台灣平均每週至少發生五次規模四以上地震,比猜中樂透的機率還高,有關人類預測地震的能力,實在需要科學做進一步研究與檢視,最重要的還是請氣象局幫幫忙,颱風、豪雨、地震拜託報準一點!

《新聞辭典》P波上下震動 S波左右搖晃

中央氣象局地震測報中心說明,由於電腦誤判主震的P波與S波,導致此次地震測報出現錯誤,不過一般民眾對於P波與S波是「霧煞煞」。

地震測報中心主任郭鎧紋說,P波又稱為初達波,特徵是波長短,傳遞速度快,平均傳遞速度每秒五公里,S波稱為剪力波,波長較長,傳遞速度比P波稍慢,平均傳遞速度每秒三公里;P波以上下震動型態呈現,S波則以左右搖晃型態呈現,這也是為何地震時發生時,民眾經常先感受到上下震動,接著左右搖晃。

不過,由於距離震央遠近、各地岩質不同,以及地震規模、深度不同,民眾感受搖晃程度與時間也有所差異,甚至感受不到上下震動,反而直接感受到左右搖晃,像是台北盆地由於土質鬆軟,相對有放大效果,搖晃的時間相對較長,而樓層越高,感受到地震的搖晃程度也會增加。(記者許敏溶)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