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海菜減產 澎科大研究發現不當採收方式造成
澎湖青海菜素有「綠金」之稱,近年來產量減少,澎湖縣農漁局委託澎湖科技大學徐振豐教授研究發現,減產主因是不當採收方式造成。(記者劉禹慶攝)
〔記者劉禹慶/澎湖報導〕列入「澎湖三金」之一的青海菜,近年來有減產趨勢,價格也隨之水漲船高,濕海菜每台斤漲至50元,澎湖縣政府農漁局委託國立澎湖科技大學徐振豐教授研究,發現海菜減產主因是不當採收方式造成,因此提出勿連根拔起等建議。
海菜素有「綠金」之稱,與「白金」土魠魚、「黑金」紫菜,並稱「澎湖三金」,自農曆年前至清明節約三個月為盛產期,海岸線處處可見綠色海菜環繞,海中石滬也被海菜包圍,遠看就像綠色海岸線,吸引不少婦女投入採收行列,增加副業收入。由於海菜隨波逐流,採收海菜時先使用網具逐一撈起,再用特製鐵器以蹓的方式,將殘餘的海菜以手撿起。
根據文獻記載,海菜為純天然、零污染、純綠的高纖食品,含有高葉綠素與胡蘿蔔素,不僅可幫助排便,還可健康美容,早期都是曬乾後賣給日本,加工後再回銷台灣,現在也有部分本土業者加工製造,少部分在傳統市場行銷,以往濕海菜一台斤約30元,但近年來已漲至每台斤50元,主要原因為產量減產約3成。
針對海菜減產問題,澎湖縣農漁局委託澎科大教授徐振豐,依其藻類研究室過去針對海菜成長速率及狀態等相關研究報告及經驗,提出盡量以徒手採集,勿連根(附著器)拔起,以利海菜資源量增加;配合潮差,利用工具撈取海菜,盡量以不破壞附著基質為主;禁止使用刮勺或其他利刃鐵器,防止破壞海菜生長基質(附著之岩質、小砂粒)等建議。
每年農曆年前至清明節,澎湖沿岸被海菜包覆,形成綠色海岸線。(記者劉禹慶攝)
澎湖婦女在沿岸蹓海菜,增加副業收入。(記者劉禹慶攝)
海菜採收後進行曬乾作業,平均每三台斤濕海菜曬成一台斤乾海菜。(記者劉禹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