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馬英九們的最後暴烈
2015/07/27 06:00
記者鄒景雯/特稿
吳思華、張奇文,他們都是「不是我的我」。不是我,是誰?正是馬英九!這群馬英九們,在幹政權崩解前對民主的最後暴烈。
馬英九們當然不只他兩人,要成事,需要三部曲,第一濫權抓人,第二堅持提告,第三訊問裁定。三者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否則成就不了共犯結構。
一部曲,從張奇文,可上究台北市警察局長邱豐光、警政署長陳國恩;這些人才是打手。他們可以打得天衣無縫,事後全身而退,光靠署長不足以自保,尚須台北市長掩護,截至目前柯文哲並沒有拒絕掩護打手,甚至對此振振有詞。
二部曲,從吳思華這位課綱推手,直接可以上推行政院長毛治國、本尊馬英九;吳思華說他無權撤課綱,道理在此。
三部曲從北檢幾個相關檢察官,則可上升到北檢檢察長蔡碧玉、法務部長羅瑩雪,再上,同樣殊途同歸。
除去「湊熱鬧」的(這類人經常是共犯結構的哨兵,史書上不絕如縷),這些馬英九們,細查他們的背景,系出同門,相似度超過九成,都是黨國的權力扈從,過去一路走來,始終站在人民的對立面。這些人的面孔,必須記清楚,當他們在二○一五年共同幹出這些事件之後。
這些人如果不能認知自己錯在哪裡,並且立即住手,公開致歉,未來必須全部從影響人民權益至關重大的公職退場,無一可以繼續晉用,凡不認真實踐轉型正義的政權,管它是什麼黨,民主國家的公民有責任對權力者追究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