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三座核電廠 廢燃料池貯存空間爆滿
廢燃料池中的廢燃料棒吊運作業。(原能會提供)
〔記者湯佳玲、林毅璋、俞肇福/綜合報導〕台灣核電廠每一年半會消耗約四百束燃料棒,核一廠廢燃料池如今只剩三百一十三束的貯存空間,為解決「爆滿盛況」,台電一再以縮小間隔方式,收納超過一倍數量的廢燃料棒。學者警告廢燃料棒擺放過密,將造成熱累積,提高輻射外洩危機。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管制處處長陳宜彬證實,原本設計二十年容許量的核一廠廢燃料池,卻裝下了三十年、超過一倍數量的廢燃料棒。原因在於興建當時的國際環境鼓勵廢燃料棒再處理,因此估計二十年的量足夠存放,多的要運給美國再處理;只是後來美國也禁止再處理政策,才會有廢燃料棒放不下的情況。
後來,台電以縮小間隔的方式,從民國七十五年的一千四百一十束、一千六百二十束皆擴充至兩千四百七十束;民國八十七年二度擴充成三千零八十三束,最後導致核一廠廢燃料池中的廢燃料棒數量成為原先設計的二.二倍、萬里核二廠為一.七倍、恆春核三廠為二.八倍。
廢燃料棒擺過密 輻射恐有外洩危機
台大化工系教授施信民指出,由於廢燃料棒依舊有衰變熱,擺放過密將會造成熱累積,如果發生大地震,一旦達到熱點,燃料棒的鋯合金護套即會熔毀,提高輻射外洩機會。
施信民也說,廢燃料棒依舊具有放射性,如果貯存池中廢燃料棒的數量過多,水池的溫度也會較高,需要更多的水流量來移除池內的熱;污水處理系統的容量也需要增加。
陳宜彬說,貯存池的廢水出水口與進水口的溫度在驗證下都維持正常,每天水質採樣的結果也是正常,原能會可以接受台電將廢燃料池擴充。且台電在每根廢燃料棒的旁邊都加裝了一塊碳化硼的不銹鋼薄板,就是為了吸收中子避免可能的連鎖反應;更改過後的隔架比從前更為堅固。
台電則解釋,燃料棒的熱衰變速度很快,從反應爐退出來後一小時就只剩原本的七%、三十天後更僅剩○.一%,溫度下降很快,「放多放少影響不大」。況且廢燃料池裝設有冷卻系統,可控制水溫冷卻速率,維持在標準的三十至四十度C以下沒有問題。
為解決空間不足問題,原能會放射性物料管理局副局長邵耀祖表示,台電將於明年底向原能會申請乾式貯存運轉執照,預計一百零二年上半年啟用。
行政院長吳敦義昨天則指示台電,盡快尋找核廢料境外安置;吳敦義說,將與世界各國有核能發電且土地廣大的國家,共同合作核廢料最後儲存場,不排除中國大陸!
台電公司副總徐懷瓊表示,有關核廢料安置目前是台東縣達仁鄉跟烏坵小坵村,還有待公投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