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外館補助太主觀 大使適任性惹議
柏林辦事處遭指控,要求文化部光點計畫補助的藝術活動贈票。(圖擷自駐德國台北代表處網站)
〔駐歐洲特派記者胡蕙寧/倫敦—柏林報導〕台灣政權更迭在即,駐外僑館也掀起現任所謂「中華民國大使」適任與否的爭議。首發不平的是外館在對外補助項目中的公平性,在大使的主觀意識下,自由心證的取向嚴重。今年四月剛公布的「外交部及駐外館處補(捐)助海外機構、團體及個人作業要點」,似乎有意對這類自由心證設定某些標準,但有無成效仍被質疑。
主辦德國大型活動的僑界人士透露,倘若活動較為敏感,例如討論台灣的司法人權等,還會被外館施壓,請主辦人去「喝咖啡」,連資助合辦的德國團體也會被召見。剛卸任的德國台灣協會會長劉威良也表示,補助差異確實很大,與台灣的政策有直接關係。
人權活動不補助 文化表演得送公關票
二○一二年九月,依新版《駐外機構組織通則》,馬政府開始將駐外人員職稱統一以正式官銜訂定,駐外機構(大使館與代表處)之館長均稱大使。
外館主事者的作風直接牽涉到補助金額及補助對象。熟悉內情的匿名官方人士指出,這和過去八年來馬政府的對外重點有關,人權、政治等敏感議題的活動通常都不會列為補助對象。
此外,被補助者有無義務為國家承擔額外的「外交費用」,更在僑界引發激烈爭論。德國的台灣人社團「好海洋音樂暨表演藝術推廣協會」負責人蔡采崴透露,她近兩年獲得文化部光點計畫補助,各地使館辦事處都會買票邀請外賓,唯獨柏林辦事處拒買,還一場就要求送二十張票,事後還被嫌位子給得不夠好、對外賓失禮,讓主辦者為之氣結。
這種情況從去年的「台灣聲歌之夜」開始,柏林辦事處的理由是光點計畫補助就是政府的錢,「政府是一體的」,因此外交部不買票,還說若不同意送票,就不找外賓去看,態度非常強硬。蔡采崴說,光點計畫裡絕無交際費這一項,報銷的都是活動支出,根本入不敷出。
一個獲得文化部認可的活動,既然是政府一體,為什麼唯獨柏林的外館不支持?台灣政府長年來從健保到長照都一直強調的「使用者付費」政策,在部分外館顯然並不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