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尾巴彗星 助解太陽系之謎
泛星計畫所發現的編號C/2014 S3的「無慧尾」新彗星,是首顆由歐特雲帶飛入內太陽系的星體,其成份類似地球,年齡估計與地球相近。 (路透)
〔編譯蔡子岳/綜合報導〕天文學家發現第1個無彗尾的彗星,將其取名為「曼島貓(Manx,一種英國無尾貓)」,藉著探究Manx,有助解答太陽系形成與演化的問題。這項研究29日發表於「科學前沿(Science Advances)」期刊。
由彗星搖籃「歐特雲」飛入內太陽系的Manx,編號為C/2014 S3,由Panoramic Survey Telescope與Rapid Response System(泛星計畫,簡稱Pan-STARRS)2014年所發現。C/2014 S3彗星成分主要為岩石,接近火星、木星之間小行星帶的物質,也與地球類似。
一般彗星成份為冰凍狀態,愈接近太陽結冰物質蒸發愈多,光度愈高,但Manx則相反,無彗尾,本身不發光。研究小組主持人、夏威夷大學天文學家米區(Kevin Meech)指出,誕生於歐特雲地帶的C/2014 S3相當原始,科學家是第1回在內太陽系觀測到由歐特雲地帶出現的星體;電腦模型也顯示,Manx的帶水量比一般彗星少10萬到100萬倍,或許就是因此而沒有彗尾。
米區解釋,Manx年歲可能與地球同老,是地球形成時的「原料」,而藉著探究Manx,有助解答形成太陽系目前模樣的構成原理,也可以微調太陽系運轉模型的模擬公式。歐洲南部天文觀測站的研究員海瑙(Olivier Hainaut)闡述,「這類星體的探究,可以幫助我們推導,目前八大行星形成時是跨越一段距離才到達現今軌道,抑或是很快便到達軌道。」
泛星計畫發仞於2005年,目的在偵測可能危害地球的小型天體,並提出避免撞擊的解決方案,目前由美、德、英、台灣天文學家共同運作,望遠鏡設於夏威夷毛納基(Mauna Kea)火山山頂,2014年台灣北一女、興大附中學生就曾發現稀有的「半人馬小行星(軌道不穩定的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