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專論》佔GDP三%的國防開支無濟於事
台灣在最近幾年持續增加國防支出。二○二二年,國防預算佔政府總預算的比例達到十三‧六%,為一九九六年以來的最高水準。可是,這僅僅相當於台灣GDP的二%,只會加深美國一些人對台灣沒有認真看待中國威脅的擔憂。 (資料照)
◎馬明漢(Michael Mazza)
在台灣今年的總統選舉之前,三位主要候選人賴清德、侯友宜和柯文哲一致表示,支持將台灣的國防預算提高至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三%。此一目標可以追溯到陳水扁政府時期。然而,對於那些擔心台灣未能全力強化自身防衛的外國支持者來說,這個GDP佔比已經不足以因應所需,也不能讓他們放心。
外國支持者憂心 台灣未全力強化自衛
陳水扁在二○○○年當選總統時,台灣的國防開支佔GDP的比例,已經連續數十年下降。瑞典智庫「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的資料顯示,當美國在一九八○年退出《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時,台灣的國防預算佔GDP的比例為七‧三%。或許有點令人意外的是,在台灣失去美國這個唯一的盟友後,這個比例並未上升。不過,在整個一九八○年代和一九九○年代的大部分時間裡,台灣經濟持續成長之餘,中國人民解放軍並未對台灣的安全構成重大威脅。台灣不僅能夠提高國防預算,同時也能將其不斷擴大的國家資源,投入到其他優先事務上。
而隨著台灣轉型為民主國家,要求削減國防開支的壓力也愈來愈大。這是自然現象,因為政治人物面臨選舉的競爭壓力,政府也必須更迅速地對選民的需求做出回應。在整個一九九○年代,國防支出在國家總預算中的比例,從十六‧五%降至八‧二%。
遺憾的是,對台灣而言,這種資源的重新優先配置,正值中國積極展開軍事現代化之際。在一九九六年的台灣海峽危機後,北京記取了深刻的教訓:一旦台海爆發危機,中國人民解放軍幾乎無法阻止美國的干預。解放軍只不過是一隻紙老虎。
二○○○年代初期 兩岸軍力開始失衡
到了二○○○年代初期,台北和華盛頓都愈來愈意識到,兩岸軍事力量的平衡開始向中國傾斜—雖然速度很緩慢。在這種情況下,陳水扁總統承諾將國防支出的目標訂為GDP的三%。此後的每一任總統都接受這個目標。可是,沒有一個人做到。
解放軍積極擴充軍備 台灣未跟上腳步
廿年前,將國防預算訂為GDP的三%是合理的。當時,中國的軍事現代化才剛起步,台灣的軍事實力仍優於解放軍,美國在印度—太平洋地區也保有無可爭議的軍事優勢。然而,過去廿年來,這種優勢已經每況愈下。台灣沒有跟上解放軍擴充軍備的腳步,而且解放軍現在甚至可以嚴重影響美軍在西太平洋的行動能力。
中國威脅嚴峻 台灣應該提高軍費目標
年復一年,台灣面臨日益嚴峻的生存威脅,卻仍然堅持廿年前的國防開支目標—以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情況來看,這個目標在當時可能已經不足,而且在這些年裡,沒有任何一位總統曾經接近達成這個目標。
值得稱許的是,台灣在最近幾年持續增加國防支出。二○二二年,國防預算佔政府總預算的比例達到十三‧六%,為一九九六年以來的最高水準。可是,這僅僅相當於台灣GDP的二%,只會加深美國一些人對台灣沒有認真看待中國威脅的擔憂。
由於台灣一直未能實現GDP佔比三%的目標,解放軍已經取得上風。事實上,即使台灣現在達成這個目標,不僅太少,也為時已晚。台灣的領導者早就應該擬定一個更高的支出目標—台灣在一九九○年代初期的GDP佔比五%,是一個相當不錯的起點—並且確實兌現。
台灣是一個擁有工業化經濟的富裕已開發國家,有能力投注更多資源以捍衛自身安全,尤其是當另一種選擇是讓自己處於被全面併吞的危險之中時。
(作者馬明漢為2049計畫研究所資深主任,也是全球台灣研究中心的非常駐資深研究員。國際新聞中心陳泓達譯)
星期專論》◎馬明漢(Michael Mazza)